加书签
            传奇故事《血色商王钺》   为了配合公安局的调查,姬成最近几天也不打算去北京了。   这天,他闲着在博物馆的院子里摆弄他那几盆花草,陶玲领着她婆家弟弟吴风 来了。吴风的父亲也是文化系统的干部,他们家和姬成住一栋楼,大家都非常熟悉。   “哟,吴大记者怎么有时间到我们这座小庙来了,该不是来拉广告的吧?”   吴风大学毕业后到《滨山法制报》社当了记者,所以姬成这么称呼他。姬成的 话里明显带着讥讽,这是因为法制报社的记者现在在滨山市是谁见了谁烦的人。   听了姬成带刺的话,吴风满不在乎,哈哈一笑说:“姬叔呀,我就是拉广告也 不会到你们这座破庙来,你们连饭都吃不上了,我还怕你们给我要施舍呢。”   吴风不是不在乎,而是听这种话听习惯了。因为现在全滨山市都在流传一句顺 口溜“防火、防盗、防记者”,这其中的“记者”,就是指《滨山法制报》的记者。   《滨山法制报》是由滨山市司法局办的一份自办发行的小报。去年年底,司法 局老局长退休以后,换了位年轻的新局长。这位新局长敢说敢干,很有魄力,一上 任,就提出了一个“三改善”发展战略,即在2005年彻底改善司法局的办公条件、 干部职工的住房条件和福利待遇。“三改善”发展战略一经提出,全局上下一片欢 腾。是呀,多少年了,他们司法局的干部职工一直过着比较清贫的日子,办公条件 比别人差,住房条件没别人好,福利待遇就更别说了,啥都没有。这都是因为原来 的老局长思想保守,为了保持革命晚节平稳过渡的结果。新局长提出的“三改善” 发展战略,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能不一片欢腾吗?   就在大家都在欢呼雀跃的时候,只有一个人在愁眉苦脸,他就是司法局宣传科 科长兼《滨山法制报》社总编靳玉平。   “三改善”发展战略确实得民心,可这需要巨大的经济基础做支撑,而司法局 只有一个地方能创收,那就是由他们宣传科具体负责承办的那份《滨山法制报》。 新局长在提出“三改善”发展战略之前,已经给靳玉平通过气了。靳玉平本想给新 局长算算帐,看看报社最大的创收能力有多少。可话还没说完,新局长就把他的话 拦住了:“我不是说你能创收多少,现在的问题是我需要多少。我需要四百万才能 实现我们的‘三改善’发展战略,这就是你的任务,一分也不能少。”   新局长板上钉钉,一点商量的余地也没有。靳玉平苦思冥想想了两天,决定马 上召开全报社创收动员大会。   动员会上,靳玉平宣布了两项改革方案。一是机构改革方案,将原来的编辑部 一分为二,改成编辑一部和编辑二部。因为《滨山法制报》是周二刊,每周二、周 五出报。编辑一部负责周二版,编辑二部负责周五版。这叫划小核算单位,形成竞 争局面。二是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全体人员实行零工资,按绩效考核,上不封项, 下不保底。考核主要分两项,一是创收任务的考核,也就是看谁广告拉得多,完成 任务发全工资,完不成任务按比例扣罚,超额任务重奖。二是考核销售指标。销售 指标主要是指零售指标,因为预订户都是年初发行部做的工作,和每期报纸版面质 量没多大关系。零售指标最能反映报纸受读者欢迎的程度。   动员会后,整个《滨山法制报》社的人都像打了兴奋剂的苍蝇,到处乱闯乱撞。 见了大门就钻,看到单位就进。不管你是国营的还是私营的,不管你是大的还是小 的,不管你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也不管你是欢迎还是不欢迎,只管进。进去就 是一个话题,拉广告。弄得许多单位的领导一看见法制报社的记者,就像躲瘟疫一 样,赶快躲开。   不过,今天吴风到博物馆来,还真的不是拉广告,他是专门来看那把青铜钺的。 他是在收集写作长篇通讯的素材。   为了提高报纸销售量,报社编辑部经过研究认为,要想提高报纸的发行量,就 得吸引读者的眼球。要想吸引读者的眼球,每期报纸上就得有一篇有份量的案件侦 破通讯。而且通讯要有故事性,故事要曲折、离奇,甚至有点恐怖,最好能让读者 看了晚上做几个恶梦。因此,编辑部要求每个记者每月要写出一篇长篇侦破通讯。 当期报纸的发行量与通讯作者的报酬挂钩。发行量越多,报酬越高。所以,法制报 社的记者们除了找单位拉广告以外,就是跑法院,跑公安局,跑刑警队找案件素材。   姬成听说他是来看青铜钺的,马上来了兴趣。也许是在这么一个小单位被人冷 落久了,姬成渴望受到人们的关注。吴风的到来,虽然是一个不被他看好的人,但 也象一块石头投到一潭死水当中,激活了他特别想炫耀的欲望。姬成对吴风的态度 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很热情地把吴领到青铜钺的展柜前。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姬成故意卖弄关子。   “当然知道,这是青铜器。”吴风是学中文的,对一些历史知识还是比较了解 的。   姬成说:“我是说这是件什么东西你知道吗?”   “这是件古代兵器,名子好象叫‘钺’。”   “你知道这是谁使用的兵器吗?”   吴风很老实地摇摇头。   “这是商王用的兵器。”   “商王?哪个商王?”   “商王你都不知道,就是那个把夏桀打败建立了商朝的那个商王。” mpanel(1);   “那个商王?你是说这是件商代的青铜器?”   “那当然了。”姬成的语气里充满了骄傲。   “要真是商代青铜器,那可是件宝贝。你这是真的吗?”吴风的语气中带着怀 疑。   “当然是真的了,我们都请北京的专家来鉴定过了,不信你问问你嫂子。”说 着向陶玲使了个眼色。   陶玲只好支支吾吾地应付:“哦,是,是。”   姬成装模作样地指着上面的花纹说:“你看这花纹,这是兽面纹,这是焦叶纹, 这都是商代青铜器的特征。”   “是吗?姬叔,你懂得不少呀。”吴风已经被姬成忽悠得开始有点晕了。   其实,姬成哪里懂什么文物知识,这几句行话是从老教授那里听来的。姬成原 来只是文化局给局长开车的一个司机,后来局长看他年龄大了,才给他安排到这儿 来,让他养老。不过,听了吴风的夸奖,他心里美滋滋的,于是,他继续给吴风显 示起自己的知识来。他指着青铜钺上的那个象形文字:“特别是这个字,这是个象 形文字,你知道这是个什么字吗?”   吴风又摇摇头:“不知道。”   “这是个‘履’字。”   “哪个‘吕’字?”   “就是那个,一个尸体的‘尸’,下面一个双立人,再加上一个‘复杂’的‘ 复’字。”   “你是说那个‘履’字,就是表示鞋的意思的那个‘履’?”   “对,对,就是那个,就是那个。”   “这上面刻上这么个字是什么意思?”   “这是商王的名字呀。”   听到姬成这句话,吴风抬起头:“不对吧,那个商王不是叫‘汤’吗?历史上 说‘商汤灭夏商汤灭夏’,怎么会叫‘履’呢?”   “看看,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别看你是学中文的”姬成更加得意了,“我给你 说,史称‘汤有七名’,就是说商汤有七个名字,除了‘汤’以外,还有六个名字, 其中就有这个名字。哎呀,亏你还是学中文的,连这点历史知识都不知道。”   吴风这时已经对姬成佩服得五体投地了:“我哪能跟您老比呢,您老见多识广, 今后我还真得跟您好好学学呢。”   接着,姬成又给他讲了老教授讲的那个传说。传说讲完了,姬成还感到不够尽 兴,又即兴接着往下胡诌起来。说那个铸工把商王钺带到民间以后,那商王钺就开 始显灵了。每当出现压榨百姓的贪官,或出现鱼肉乡里的坏蛋时,那商王钺就会在 夜里飞出去杀人,而且是专杀这些坏人。每当要杀人时,商王钺上面就会渗出血来, 杀过人以后,还会留下绿色的粉末标记。   吴风听得十分认真,还不停地用笔记录。听完以后,就匆匆忙忙回报社去了。 第二天,《滨山法制报》上就登出一篇名为《血色商王钺》的传奇故事。   在交通局长莫汝方被杀案件正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传奇故事《血色商王钺》 登出来以后,马上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并给博物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向 被人冷落的博物馆里突然热闹起来,竟然破开荒地有人来博物馆参观。三元钱一张 的门票,开始一天能卖十几张,到后来能卖上百张。原来这些人都是来看那件“商 王钺”的。这下可把姬成他们乐坏了。照这样下去,他们不仅能发全工资,而且每 月还能发上一百多元的奖金呢。   晚上下班时,大家都围在售票室里看售票员点票子。看着售票员大把大把地数 票子,心里都乐得像喝了蜜水。   姬成说:“当初文化系统搞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你们一个个都想哭鼻子,谁都 想不通。现在想通了吧?”   有人附和说:“就是,还是改革好,就是在以前没让我们自谋生路的时候,我 们也从没有发过奖金呀。”   陶玲说:“这应该感谢我兄弟,要不是他写的文章,谁知道咱们这儿有这东西?”   有人不服气:“要我说呀,应该感谢那个被人杀死的交通局局长莫……莫什么 来着?”   “莫汝方。”   “对,莫汝方,应该感谢莫汝方。”   “看你说的,为什么要感谢他?这和他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了,要不是他的血提前洒在这青铜钺上面,人们才不会来看这青 铜疙瘩呢。”   听着她们的议论,姬成生气了:“什么乱七八糟的,这是什么逻辑?照你们这 么说,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个杀人凶手?”   姬成本来说的是反话,可这帮女职工们不知是文化素质低,还是故意装痴卖呆, 竟顺着姬成的话说:“对,对,应该感谢那个凶手,应该感谢那个凶手。”把姬成 气得七窍生烟:“都给我闭嘴,你们……你们……我,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你们, 真是没文化,没文化……”   见姬成发了脾气,大家这才没了言语。   过了一会儿,姬成说:“你们不要被钱弄迷糊了,别忘了,我们的正事还没干 呢。”   陶玲说:“什么正事呀?”   “我们还没去北京鉴定呢。你准备准备,明天咱们就去。”   听了姬成的话,陶玲想了想说:“姬叔,我看咱们还不如不去呢。”   “为什么?”   “你说,咱们去北京鉴定图啥?”   “咦,看你说的,如果经过鉴定,这件东西真的是传说中的那件‘商王钺’的 话,那我们博物馆可就名声大振了。”姬成说,“另外,我们要是拿到了鉴定证书, 就可以给市政府打报告申请奖金了,那几个送文物的农民的奖金还没给呢。按照国 家规定,人家把文物送来,是要给奖金的。我们不去鉴定,这奖金怎么给?”   “奖金还不好办,我们现在有钱了,不就几千块钱吗?从我们的门票收入中给 不就成了?”   “那何必呢,放着市政府的奖金不拿,用我们的门票收入,你是不是见钱多了 有点犯傻了?”   “我才不傻呢,”陶玲说,“你想过没有,如果到北京一鉴定,是个假的,你 怎么办?到时候你别说名声了,连我们现在的大好形势也都给毁了。你可别忘了, 人家教授可说过,这东西十有八九是假的。”   陶玲的话真把姬成给说住了。是呀,如果是假的,那可真就像她说得那样,什 么都完了,别说名声了,连门票收入都没有了。   “不去鉴定,那你们说怎么办?”   陶玲很有主见地说:“不用怎么办,人家愿意当真的看就当真的看,愿意当假 的看就当假的看,反正我们也没有说过这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只管卖我们的 票,收我们的钱。”   哟,别看陶玲平时疯疯颠颠的,到了关键时刻,还真有个主意。   “那照你说咱们就别去北京了?”   陶玲说:“我认为,还是不去的好。”   其他人也跟着说:“管它真的假的,人家愿意看,我们只管卖票收钱就是了。”   “不去鉴定?这……这可都是你们说的。”   可能知道姬成胆小,几个女职工一起说:“不错,是我们说的,咋了?要是上 面来找事,你让他来找我们,我们不怕。”   行,有气魄!现在真是阴盛阳衰的时代。  --------   虹桥书吧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