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世界少年文学名著故事丛书》导读 一、《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的作者伊索,是二千六百多年前希腊的一个奴隶。驼背,外貌丑 陋。但是伊索的才华出众,深得全国民众的赏识。他们终于为他赎身,并推举他为 治理国家的大臣。伊索寓言的创作是以飞禽走兽为题材,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启示, 达到人们对于为人处世道德准则的认识,导致国家社会安定团结的治理目的。作品 通俗而又简洁、精辟,寥寥几句醒世警言,却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虽经数千年的风 云岁月,而仍然焕发出令人眩目的流光溢彩。 难怪当时的希腊民众称他为圣哲。后来伊索奉命出使他国,因有人忌妒他的才 华而被推下悬崖摔死。生卒年月无从考查。 《伊索寓言》几乎有世界各种语言的译本。在我国的最早译本,是一八四○年 由英国人罗伯特・汤姆用浅显古汉语翻译的《意拾喻言》。“意拾”,是广东话 “伊索”的音译。译本出版后,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响。 最近,英国罗伯特・坦普尔夫妇根据一九二七年在法国出版的希腊文版本《伊 索寓言全集》译成英文,共三百五十八篇,已在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 它展现了一幅“动物世界”的可怕的图画:邪恶、自私、奸诈、报复……这是 伊索寓言的本来面目。可是这些寓言故事,正可以说明生活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粗俗 而残酷的古希腊奴隶社会里的伊索,是一位政治和社会讽刺家。而最初被译成英文 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由于对文学中的性和暴力严加压制,因而当时的译者已经作 了很大修改,那些译文变得温和而富于道德说教。 编译在这里的五十篇寓言,力求通晓畅达,凸现文学故事性,为少年读者所喜 爱。 二、《爱丽思梦游奇境》 孩子的梦是最离奇古怪的,但是这些梦里都有生活的影子。那种天真烂漫,把 人生的西洋镜赤裸裸地拆穿的时候,孩子看了固然有趣,成人看了也会觉得有哭笑 不得的震撼和快乐。震撼的是那梦里傻得真实,讽嘲得淋漓尽致;快乐的是那梦里 疯得天真,每一件事情都是那么亲切,叫你看来爱不释手。 《爱丽思梦游奇境》就是这样一部书。这部书是在一八六七年出版,直到今天, 已经有一百三十年了。在这一百三十年里,读过这部书的人,恐怕已是无法估计了 吧?尤其是英美的小读者,差不多没有一个孩子不看这部书的。人们还把它改编成 舞台剧,在舞台上演出;改编成电影,在银幕上放映。 从这一点看,也可以看到这部书惹人喜爱的程度了。 这部书的原作者是英国的路易斯・加乐尔(Lewis Carroll ),他的真名是查 尔斯・路德维基・杜基孙(Charles Lutwidge Dodg-son ,1832―1891)。 这个编译本的篇幅约合原著的五分之一。 三、《木偶奇遇记》 《木偶奇遇记》是一个可爱的教育故事,是描写一个坏孩子怎样变做一个好孩 子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作者把全世界一切坏孩子的顽皮、好动、贪心、怕读书、说谎 话、轻信坏人、无知、不听忠告、偷懒等等的坏习惯,都集中在木偶匹诺曹一个人 的身上表现出来。因为匹诺曹有着这么许多坏习惯,所以他吃尽了种种苦头,受尽 了世界上最最危险的灾难,在绝望中死里逃生了好几次。 但是到了最后,匹诺曹为什么还是得救了呢?这是因为,匹诺曹到底还是一个 孩子,他天真,他丝毫没有害人利己的恶意,他的心地非常善良;虽然有许多事情 做错了,甚至一次两次三次地继续错下去,但是只要他肯后悔,愿意改过,还是可 以得到原谅的。所以匹诺曹的行为,这个《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可以作为全世界 坏孩子变好的一个好榜样。这故事的教育力量,是多么的深远而巨大啊! 这篇童话的作者,是意大利的戈洛笛(C.Collodi ),他的真名是罗伦齐尼 (Cario Lorenzini ,1826―1890)。原著的出版时期,是一百一十四年前,即一 八八三年。这个编译本的篇幅约合原著的四分之一。 四、《红萝卜须》 《红萝卜须》是用“幽默”和“揶揄”贯串起来的一幅人生的图画,一部充溢 着惨笑的家庭题材的儿童小说。这部小说的最大成就,就是典型人物红萝卜须的创 造。这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他有一颗善良的心,聪慧的头脑,他和一般孩子一样地 需要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然而偏心的母亲却处处虐待他,自私的父亲又始终忽 视他,狡猾的哥哥和姐姐都利用了周围的环境,一味地欺负他。时日略久以后,红 萝卜须就慢慢地变成一个诡谲而自卑的孩子了。这是说明一个坏环境可以使好孩子 变坏的故事。这故事恰恰和《木偶奇遇记》相反,但是它在启示人生的教育意义上, 却是完全相同的。 《红萝卜须》的作者,是法国小说家赖纳(Jules Renard,1864―1910)。 他和自然主义派有着很深的关系。他对自然与人生有着细密而透彻的洞察力。 他是烘托重于表现的文学画师。原作出版于一八九四年。出版以后,深受读者的欢 迎,曾被改编为舞台剧,并摄制成电影,都获得极大的成功。直到今天,红萝卜须 在法国,犹如阿Q 在中国一样,已经是尽人皆知的典型人物了。 这个编译本的篇幅,约相当于原著的四分之一。 mpanel(1); 五、《堂吉诃德先生》 《堂吉诃德先生》出版于一六○五年,离开现在已经有三百九十二年了。 可是对于堂吉诃德的性格,以及他的随从桑丘的可爱的性格,却至今仍然生动 而鲜明地烙印在广大读者的头脑里。 这部书一直到今天仍有极大的生命力。最大的原因,是作者创造典型人物的成 功和讽刺社会现实的透彻。当时的西班牙,还继承着骑士制度的风尚。 这部《堂吉诃德先生》的出版,就是给骑士制度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虽然作 者讽刺的手法暴露了人物的缺点,但是从社会现实的反映看,却处处令人感触到人 类的善良本性,而且还充满了丰富的生活的智慧。所以西班牙政府曾经明令学校里 的学生,每日至少要读《堂吉诃德先生》中的一节,因为这部书可以给少年读者多 方面的启示和陶冶。 这部书的作者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Saavedra ,1547― 1616)。作者自己的生活非常不平凡:曾经当过兵,受伤五次;做过摩尔人五年的 奴隶;周游过西班牙全国;因为触犯贵族而坐过牢。这部书就是坐在监狱里写出来 的。 这个编译本里的人物译名,为了使小读者容易记忆,竭力简化。篇幅约合原著 的三十分之一。 六、《安徒生童话集》 丹麦作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是北欧最著名 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童话,全世界各种文字都有译本。 细读安徒生的童话,可以使我们留下三种印象:第一,是文字的朴素美;第二, 是诗一般的情绪美;第三,是结构的机巧美。作者的故事叙述和写作的口吻,完全 按照儿童心理,用孩子的目光作为自己观察和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编译在这里的六篇童话,是安徒生童话里比较著名的几篇。在文字上,为了适 应我国小读者的习惯,将原著略加删改。例如《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篇 里的鬼神部分,《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里的教区书记,都作了改造和加工,使小 读者更加容易接受。 作者安徒生,幼小时非常贫困。父亲是一个穷鞋匠,母亲是一个洗衣女。 十一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再度嫁人,才把他送到一个贫民学校里去念书,后 来又把他送到工厂做工,还曾学做歌剧演员,学做木匠,都没有成功。二十四岁起 开始写作,受到读者欢迎。三十四岁出国游历,好几国国王请他进宫讲故事,赐给 他荣誉勋章。 七、《格林童话集》 格林兄弟的童话,和安徒生的童话有明显的不同:安徒生的童话带有文艺的趣 味、诗的情调和浪漫的气息;格林兄弟的童话,具有质朴的风格、散文的底蕴和古 典的色彩。从写作显示,安徒生更偏重于创造性;从结构看,格林兄弟更忠实于民 间的传说。 格林兄弟,哥哥名叫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 ,1785―1863),弟弟名叫 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 ,1786―1859),他们的半生都在德国各地图书馆大 学里工作,自己就在那里研究学问。兄弟两人非常和睦。当弟弟在一八五九年十二 月十六日病逝以后,哥哥在弟弟的逝世周年纪念会上,说了下面的话: “在求学时代,我们同住一间房,同睡一张床,同用一只桌子。后来,在大学 时代,也是同住一间房。毕业以后,我们还是同住一间房。最后,我们住着相连的 两个房间。我们之间,没有丝毫隔膜:财产共有,书籍公用。”仅仅这几句话里, 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俩的生活是不可分离的,即使是他们写的文章,谁也难以指出, 哪一篇是哥哥写的,哪一篇是弟弟写的。 八、《天方夜谭》 传说是这样的:波斯的一个国王,怀疑王妃的贞操,因此定了一个新法,每天 必须有一个少女,做他的王妃,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杀死。这个新法实行以后,死 掉的姑娘不少。但是有一位大臣的两个女儿,自愿到宫里去做王妃。她们做了王妃 后,每天晚上,总是讲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给国王听,这样,使国王听得入了迷, 不再把她们杀死。《天方夜谭》的产生,就是把她们在一千○一夜里所讲的故事, 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结果。 《天方夜谭》里所收故事的体裁,可以分为四类:(一)寓言,(二)短话, (三)故事,(四)小说。这是阿拉伯文学不朽的杰作。到了现在,各种文字几乎 都有译本。 编译在这里的三篇,是《天方夜谭》全书中最有趣味、最感动人的作品。 故事各有优点,像《神灯》的曲折离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智慧,《 航海的故事》的勇敢,对于少年读者会产生不同角度的启示。 九、《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共分四部:第一部“小人国”,第二部“大人国”,第三部 “飞岛游记”,第四部“兽国游记”。其中“小人国”和“大人国”最有趣味。曾 经拍摄过电影,被全世界的小读者们喜欢,所以这里也仅编译了第一和第二两部。 凡是读过《格列佛游记》的人,都会断定这是幻想。是的。这是一部幻想的游 记。但是从描写的事实看,却使我们觉得情景逼真,十分动人,几乎不能想象这是 一部幻想的游记。这部书写于十七世纪初期。当时英国的政治非常腐败,言论极不 自由,因此作者只得用奇妙的幻想来讥讽现实,但是书籍出版以后,不但年轻的读 者喜欢阅看,皇室和贵族也都争相传诵。这也可以看出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了。 作者斯威夫特(Jonatham Swift,1667―1749)是英国的小说家,幼年陷于贫 困,晚年又非常的失意和孤独。在他临死以前的两年间,竟沉默得没有说过一句话。 这个编译本是原著篇幅的三分之一。 十、《鲁宾逊飘流记》 《鲁宾逊飘流记》是一部世界著名的航海小说。小说的故事情节,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渴求海外发展的淘金思想。少年读者应该从远 离人类社会的野外适应角度,来看待作品主人公如何高度警惕地在孤立无援的环境 里,进行各种各式的自我保卫和生产劳动。这样,在阅读了这部小说后,可以在艰 苦的逆境中,增强你们克服困难的信念,提高你们自立和自卫的能力,培植你们处 理各种事务的毅力和决心。 本书原著发表的时期是一七一九年四月至八月,作者是英国小说家达尼尔・笛 福(Daniel Defoe,1660~1731)。这个编译本的篇幅约合原著的三十分之一。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