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八山十七水 黎鲁是我的老友,过去他云游在外,我四乡奔走,见不着面。大家进入古稀 之年,他忽然来找我,带了一册厚厚的签名簿。上面有十九个省市当地大小父母 官对他见证式的颂扬,各地不同的邮戳,还有沿途的素描,我着实惊奇了。他还 是那么从容、谦和,还带几分谦意地要我也写一点。我欣然提笔写道: 壮哉此行,心向往之 下面还写了:敬慕老友车行十余省画尽所视壮美无比惜患足疾不能追随后尘。 这就是我当时的直觉和心情。 我急等着看他的游记。去年我躺在病床上,他带给我的已是《八山十七水》 的清样,沉静的他却给我出了难题:一周内写一篇文章。我知道太难,这几天右 手正挂着灯盏花呢。我马上就看,好像吊针正适宜看稿似的,我仰面而视,很快 就投入了,一连四天没有间断。不仅走入祖国辽阔的天地,也接触了浩瀚的历史, 真有爱不释手之感。继《徐霞客游记》、《老残游记》之后,这是我看到最好的 一本游记。他有徐霞客的博识创见;又有老残的幽默文采。他们都把两袖清风、 一腔热血,洒在漫长而广袤的疆土,人民的生存空间。黎鲁的骑游,比之古人, 好像现代化一点,但也更有我们时代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红军长征原是旷古稀有的奇迹。伟大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黎鲁的革命生 涯,大都用两条腿走过来的。在他行将离休之际,他又想以骑游“去追求一个画 家的乐趣”。他曾孜孜以求艺术创作的完美,木刻《告别》(军民鱼水情)1950 年被苏联画报转载,公认为华东地区最好的三幅版画之一。所到之处不懈的素描, 成了一笔文化财富。他的游记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热爱生活、博学多才、刻苦 耐劳,全在他几十万字的游记中体现出来了。著名画家贺友直看完他的游记连连 打了三个电话给他,说他有三好:人品、路线、文笔。老友姜维朴出差都带着 《八山十七水》,作为他观看祖国山河的指南。我庆幸我们伟大祖国有一本这样 绘形绘色的骑游记。 从1975年第一次跨省骑游,到1993年冬十八年中共十二次之多,行程1.8 万 公里。走了二十多省五百个县,骑行于中国中部、东南、西北部,不少省份重复 走了3 ~7 次。路程和地域还不足以说明他的远征的内涵。他走出大都市,心情 豁然开朗,他向融融的人群奔去,就远不是一个游人了。与乡亲谈形势、淡包产、 谈鱼塘、谈万元户、谈经商之道、谈社会风气;和中学生一起看草台戏、为他们 画像;和客店老板一齐收山芋;在武当山住宿,他还与另外四个平民共盖一条被 呢。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可以那么精深地写出酷吏,自称“老缺”的作者,也 给人民不少公道的满足。我心目中的这位可敬的“苦行僧”,一向是吃苦耐劳的, 想不到他在年过六旬的骑行中,还更像是一个苦行僧。他本是一个可以坐软席住 宾馆的高干,有次从青岛回上海,坐了五等舱。1980年他还在职,包括回来的车 票、自行车托运、住宿费、伙食补贴,一个月用了一百多元。每看见他在日记中 小心翼翼地写着大饼面条的价格;凡两元以上的房租,他都徘徊不前,一元以内 的才睡得安稳,我不禁泪下。这种行为在老百姓的眼里,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的。 不知吃喝啷当挥霍公款的一帮游爷,看见他这个样子,又作何感想呢? 在艰苦的路程中,他最不惜的是精力。他本有丰富的史地知识,现在追根溯 源、寻踪觅迹,一一看个明白。写出来的有他经过深思熟虑的新发现。徐霞客有 开天辟地的创举,黎鲁的游记,也有胜过前人的地方。书中的照片和画页虽是单 色的,可画家的文字描写却五彩缤纷,同样的青山绿水,他也因地制宜。 一般的游记常以“典”凑影,黎鲁也用典故,但绝不是史料的硬搬与堆砌, 而是地理、历史、心境三方面的交融。写南京,短短的三四行中,巧用了九个 “典”;书中二百八十二页中满是史料,有声有色地道来;诸葛亮从四岁到二十 一岁的大事记也只占了有趣的一小段。对待历史,他持严谨态度,从伏羲庙谈到 伪历史,具有学术风味而无学究气。这部沉甸甸的行云流水般的书,会使我们心 情舒畅耳聪目明。 说来也怪,时下的形势:老人想出的一本正经的书,照例求爹拜奶,自筹经 费,絮絮叨叨一阵子,好不容易承蒙允诺,出书还得耐心等待,头发白了不少。 出书后没有“友情出击”,一片沉默,伤心透顶。《八山十七水》还只出了上集, 以后呢,竭待有识之士和热心读者的关怀和支持。拜托了!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