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要重视信息和预测――漫谈电影创作中的一个问题 生产满足消费,消费指导生产;为了产销对路,必须重视市场信息和市场预测, 这是经济工作中最基本最起码的常识。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能不能、应该不应该遵 循这个原则?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 但随着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政 策的实施,随着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多样化需求的日益迫切,这样, 艺术作品的商品性也就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过去,我们的艺术团体实行由国家统包统管的体制,实际上是“官商”的经营 作风。出版什么书籍,拍摄什么电影,上演什么戏剧,演唱什么歌曲,一律由上面 决定,很少考虑群众的需要和爱好,好比菜场里买菜,“有啥卖啥”,“买啥吃啥”, 顾客没有多少挑选的余地。至于十年浩劫期间的文化专制主义,更把八个“样板戏” 当作注射剂,强迫人民接受,还美其名曰:“反复教育”,“越看越爱看”。当然, 这种令人憎恶的畸形的情况是一去不复返了。但也不可否认,目前我国艺术生产中 的主观性盲目性以及“官僚主义空想”的情况仍然非常严重。就拿电影来说,一年 之中该生产多少故事片,故事片中该有多少类型,多少不同题材和不同风格,以及 影片中所表现的意蕴和情趣是否与群众合拍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管部门 的臆断,而并不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由于不重视市场调节,所以计划也是主观主 义的,脱离实际的。例如1983 年生产故事片一百二十七部,其中儿童题材的仅六 部,只占计划的一半,惊险片、喜剧片也很少,没有完成计划;热销的武术片更连 一部也没有。1984 年生产故事片一百四十三部,但上述欠缺的品种仍未增多,比 例失调的情况没有根本转变。有人把近几年来国产故事片的一窝风的现象归结为 “伤痕”、“回归”、“知识分子落实政策”、“农民致富”、“企业改革”这么 几股风。常常是某一部影片打响以后,题材雷同、面貌相似的影片就蜂拥而至。人 们初看尚有新鲜感,八部十部就觉得陈旧可厌。可是由于我们缺乏敏感,信息不灵, 不能很快进行市场调节,就势必出现产销不平衡的局面。目前电影卖坐率大幅度下 降,电影收入大幅度减少,岂能与此无关?!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必然造成人们心理结构和艺术趣味的急剧变化。社 会上一忽儿出现音乐茶座热,一忽儿出现时装表演热,一忽儿转向通俗小说,一忽 儿又转向跳迪斯科。上海一家报纸在谈到青年兴趣转移之快时说,目前在轻音乐会 上风靡一时的歌星,大都只有半年的走红期,真是风云变幻,昙花一现!可是我们 的电影制作却显得迟钝缓慢,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我们的电影剧本很多是小说改编的,于是先要小说家敏感地把握时代的脉搏, 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构思酝酿,写成小说,经过编辑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反 响,受到电影编剧的注意,改编成电影剧本,然后再经过层层审批,拍板定案,落 实摄制人员,体验生活,一直到拍摄完成,公开放映,最少也要两三年的时间。所 以说,电影剧本过多地依靠改编就会产生电影作品与社会需要和群众的审美心理脱 节的现象。社会上已经以极大的兴趣憧憬未来,而我们的电影却还在津津有味似地 怀恋过去;社会上已经提出要与贫困和愚昧作斗争,而我们的电影却还在用赞美的 笔调展示贫困和愚昧;社会上已经出现了新的人生观、恋爱观、道德观、伦理观, 而我们的电影却还在歌颂旧的人生观、恋爱观、道德观、伦理观。正是由于这种时 间差,造成有些电影首轮上映就遇到冷场。这不能怪群众不会欣赏,也不能怪电视 的冲击,好比工厂生产过时的产品,它在市场上滞销积压,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新的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信息和预测的重要作用已被许多人 所认识。现在,在经济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已有人用战略眼光推测1985年的服装将 是什么样式,1986 年的流行色将是什么颜色。可是问一问电影界的同志,明年的 故事片将会出现什么势头?我们在题材、主题、风格、表现手法方面应有哪些精神 准备?我怀疑很少有人作过周密的考虑,有科学的预见。如果我们不从现在着手研 究这些问题,那末要想改变电影落后于现实生活的情况无疑是很困难的。 也许有的同志会说,电影是党的重要的宣传教育工具,艺术生产也不同于物质 生产,我们不能一味迎合社会需要,我们应该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陶冶人们的性 情,培养高尚的情操,纠正不良风气。不错,这是正确的,谁忽视了这一点,谁就 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反过来说,电影要完成教育的任务,它的前提,它的最 起码的要求是有吸引力,使人们愿意看下去,并从心底里接受它,欣赏它。须知用 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只会产生不良效果,助长人们的逆反心理。 社会主义民主告诉我们,今后只能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实 现教育的目的。所以,群众的心理状态,群众的审美意向,仍然是我们艺术生产、 包括电影创作的出发点。至于那些有损于“四化”建设、有损于祖国统一、不符合 我国国情的极少数人的意见和要求,当然可以置之勿论。 电影创作必须加强信息交流和预测,其途径是多方面的。 第一,社会调查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北京大学对“大学生与电影”的调查, 上海沪西工人文化宫影评组对青年工人与国产故事片的调查(均载于《当代文艺思 潮》)1984 年第3 期),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重要资料,这里面有大量的信息, 有大可探索的间题。可惜,这种社会调查还没有引起我们电影界的重视,至少调查 得还不够多,不够普遍,不够详尽,分析研究工作做得更差。 第二,对电影卖座率的统计和研究。票房价值是不是应该受到重视,这个问题 在我国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之一。有的同志曾经把票房价值与文艺的历史使命对立起 来,似乎一提票房价值就意味着否定历史使命,这种陈腐的观念恐怕现在已经没有 多少市场了。许多艺术品种急剧衰落的严峻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去考虑卖座率的 问题。可以这样说,任何艺术的盛衰,归根结底都取决于它与群众的联系程度,卖 座率始终是衡量任何艺术繁荣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所以今后电影发行部门一定要 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及时做好电影卖座率的统计工作和分析研究工作。 第三,重视群众的业余影评活动。例如上海市目前已有几百个影评组织,上万 名业余影评员,他们与群众有天然的血缘关系,是电影在社会面上的一支侦察兵。 通过群众的业余影评,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倾听到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呼声。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评论比有些专业影评家更带有权威性。因此,我们千万不 能轻视这支队伍。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作用,保持与群众的紧密联系。 mpanel(1); 第四,各种电影刊物应该如实反映情况,加强信息交流,做好电影主管部门的 助手和参谋。特别是电影评论,一方面要写出有质量的文章,逐步提高群众的审美 欣赏水平,另一方面也要讲实话,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此外, 还可以多发表一些电影小说,观察群众的反应,进行预测和试探,为电影创作出主 意想办法。 第五,建立电影观众学。观众学是一门综合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交叉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相当丰富,但观众观赏需要的研究毕竟是主要议题。现 在,国外的电影观众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而我国却尚在孕育之中,是一个亟需开 拓的领域。我认为有些电影刊物都可以开辟“电影观众学”的专栏,以促使这门学 科的迅速成长。 如果我们把上述多渠道的信息编织成信息网络,并加以充分利用,一定有助于 我们电影主管部门心明眼亮,也有助于电影创作更加贴近于社会的实际需要。最后 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加速电影主管部门和制作单位的体制改革。例如,如何建立 起一个有高效率的、反应灵敏的电影指挥系统,根据社会需要安排生产,协调各单 位之间的关系,如何既有指导性的计划,又能调动各制作单位的主观能动性,使它 们有充分的应变能力;如何开掘电影剧本的稿源,摆脱电影依赖小说的困境,大大 缩短电影的制作周期,等等。我相信,电影仍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品种,电影 事业决不会衰落。只要我们加强信息和预测,搞好体制改革,使电影始终走在时代 前面,自觉把握社会的需求,我国的电影一定能够受到群众更普遍更热烈的欢迎。 《电影新作》1985 年第3 期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