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电视剧与观众心理 春寒料峭,阴雨不断。忽有友人五位光临寒舍,品茗闲谈,漫无拘束。 话题是从几部电视连续剧开始的。大家都说,几年前,电视连续剧根本没有受 人注意,谈不上与电影对抗。自从《姿三四郎》开始,接着是《霍元甲》、《血疑 》、《女奴》,《上海滩》更达到了空前的热度。有人说收看率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有人说八十以上,还有人说九十以上。联系到《阿信》之在日本,《女奴》之在巴 西,都是举国若狂的情况,大家都认为电视连续剧已经成为最有威力、最有广阔前 景的文艺形式,尽管报刊上对《上海滩》褒贬不一,意见纷纭,但它能吸引如此广 泛的观众,其中包括文化素养、艺术趣味较高层次的知识分子,毕竟是一件奇事。 因而这场闲谈的中心是,到底这些电视连续剧有何艺术魅力?为什么会受到如此青 睐?以及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角度有哪些值得研究……? 笔者作为主人,一旁洗 耳恭听,颇觉津津有味,情不自禁记下这五位同志的发言要点,并且擅自加上了小 标题。 尊重观众传统的观赏习惯 《姿三四郎》到《上海滩》,这几部电视连续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情节曲 折,故事性强,剧中人物的命运紧紧抓住观众的心,而每一集又都巧妙地设置悬念, 使你欲罢不能。这说明我国观众以及世界上相当数量的观众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欣赏 习惯: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动人的故事,至少是“人”、“事”并重。目前,文学界、 影视界有些同志热衷于“新观念”、“新手法”,主张淡化情节,倾向于散文式的 结构,甚至提出搞“三无”(无情节,无主题,无理性),偏重于写人物的心理活 动,写情绪、写欲念、写幻觉等等,尽管也有专家叫好,但绝大多数观众却很难接 受,看不下去,还有看后骂山门的。影片《城南旧事》即使在国际上获奖,也不能 作为中国电影的方向,电影、电视剧如果走这条道路,肯定会越来越脱离群众。当 然,心理描写细腻些、深刻些,这是值得尝试探索的。但它决不能游离于故事情节 和人物性格之外。如果没有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过多地闪回,滥用意识流, 就会显得枝蔓丛生、拖沓累赘。《姿三四郎》、《霍元甲》、《女奴》、《上海滩 》的手法都比较简洁,叙事明快,用人物的行动、表情和对话来表现心理活动,很 像我国传统小说中的白描手法。可见,一个国家的审美欣赏习惯并不是容易改变的。 我国的影视工作者,一方面固然要适应时代潮流,探索新的审美途径,另方面更要 面对现实,照顾观众的大多数,不能超越时代,超越社会的审美欣赏水平,生搬硬 套外国的新玩意儿。无论如何,一部作品观众寥寥,小猫三只四只,毕竟不是快事。 有点“刺激”不是坏事 乙:小青年看了《上海滩》,都说:“够刺激。”这句话值得玩味。我以为, 新奇的文艺作品就包含了刺激因素。观众总是喜新厌旧的。陈旧的题材、主题、人 物形象、艺术手法,包括画面、音响、色调等等,总难以引起大脑的兴奋反应。有 些电影、电视剧使人看了昏昏欲睡,我看就是缺少刺激。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讳言刺激,须知刺激并不等于色情、凶杀、打斗,而是使人 精神兴奋的新鲜感。流行歌曲之所以能流行,就因为它是美声和娱乐密切结合的艺 术,演员与观众充分地进行感情交流,这就与正襟危坐听艺术歌曲具有完全不同的 情趣。迪斯科舞曲节奏强烈,能激起青年全身扭动的情感;艺术体操配以明快的旋 律,能显示人的形体美、动态美和韵律美;武侠小说、侦探小说扣人心弦,能造成 一弛一张的心理效果,这都是刺激的因素在起作用。人们对老一套的文艺形式感到 厌倦,所以对新奇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可惜,我们的许多平庸之作刺激太少,说教 太多。试想:如果一部影视作品不能在感官上吸引观众,那么要在理性上去感化观 众就更无从谈起了。《上海滩》并没有黄色镜头,也没有残酷的格斗场面,关键在 于它敢于写流氓集团,敢于写交际花,敢于写许文强这个既像英雄又像歹徒的传奇 人物,以及他在政治风云和社会恶势力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在民族大义和个人 恩仇的种种纠葛中的不寻常的遭遇。所以它给人耳目一新,并使人的神经始终处于 紧张和兴奋状态。我认为这种刺激是无可厚非的。我们的文艺作品不妨有一些健康 的有益的刺激,好比吃腻了熟汤熟菜,需要调换作料,改变烹饪方法,加上一些调 味品,来换换口味,刺激食欲。再不要把“刺激”当作大逆不道的字眼了。 生活真实、情理真实与细节真实 丙:《上海滩》播放后,报上有些批评文章,主要指责它背景、服装、道具、 化装方面失实,这当然是正确的。我这个五十多岁,对旧上海“十里洋场”有些印 象的过来人也是有同感的。但是,为什么看到后来这种不真实的感觉越来越淡薄了 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这种失实部分毕竟是枝节的次要的。文艺作品的真实性包 含着几个层次,细节真实是次要的层次,而生活真实和情理真实才是主要的较高的 层次。《上海滩》在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时,特别在表现许文强、丁力和冯程程的 三角关系时,有令人信服、合情合理的真实性,这才以瑜掩瑕,使人觉得故事大体 上还有某种现实基础。我尤其欣赏演冯程程的那位女演员的出色的演技。你看她的 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何等洒脱自然,合乎情理,仿佛是生活中的人,镜头都是从生 活中偷拍来的。 还有,《女奴》中演莱昂休的那位男演员,更把那个阴险毒辣的农奴主演活演 绝,使人分不清这是戏剧还是生活实录。相反,我们的有些电影和电视剧,一是编 剧常常不能把故事编得圆转,不是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就是情节出奇得令人难以 置信;二是演员的表演摆脱不了戏剧的程式,动作过分讲究形体美、造型美,对话 过分讲究清脆悦耳,吐字缓慢,这就做作而远离生活实际,拉开了演员和观众之间 的距离,使人不能“入戏”,不能与角色一起苦乐悲欢。常言道:真实是艺术的生 命。我国观众无论看电影或戏剧,先要问真不真,像不像,其次才是好不好,美不 美,足见真善美三者,真是基础和核心。真实性的问题应当引起我国文艺工作者的 高度重视。 mpanel(1); 要冲破简单化的模式 丁:说起真实性,我认为主要的问题是我们的编导虽然也算是现实主义的信徒, 实际上他们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评价并没有真正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我深深感 到,现实生活是这样复杂,这样严峻,可是我们的作者就不敢把生活的复杂性艰巨 性写够写足,我们文艺作品中,人的思想转变仿佛可以轻易地一次完成,矛盾刚刚 展开就很快被解决了。这种理想化的创作方法能说是现实主义吗?这不是作者的意 念歪曲了生活,强加于人吗?应该说,这是“左”的思想留下的影响。我们有些创 作人员按这个模式做惯了,也许在动笔之前就已经预拟了一个稳妥的结局,以保证 作品顺利过关。所以有一位青年说得好:“如果《上海滩》叫大陆的编导来处理, 许文强早就直奔主题,投向革命了。”当然,革命的英雄的形象是不可缺少的,但 现实生活却并不是只有一种固定的模式,英雄人物也千姿百态,有的是自觉地走上 革命道路,有的是被迫地走上革命道路,还有的是曲折地走上革命道路等等。我们 对现实的认识,应该看得复杂一些曲折一些,这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不会给青年造 成错觉和其他简单化的想法,也有助于克服文艺作品中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总 之,不排除“左”的影响,是很难改变文艺创作现状的。 对港台作品不宜一味叫好戊:各位谈的都有道理,许多观点我都赞同,但笼统 地评价这几部电视连续剧未免过于简单,至少我对《霍元甲》和《上海滩》还有保 留意见,觉得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还有较多的缺点,实在不能算是上乘之作。 例如《上海滩》就不敢触犯租界的最高统治者洋大人,处处用虚笔掩饰回避,好像 流氓头子的所作所为都与租界当局无涉。这就严重违背历史事实,使环境描写完全 丧失典型意义。这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重大失误,也有殖民地文化的一种明显特征。 前些时候,我看了上海电视台录制的由于伶同志原著改编的反映四十年代上海 生活斗争的电视连续剧《长夜行》,就觉得无论从真实性和文学性来看,都要比《 上海滩》强得多。可是我们的观众,我们的评论界并没有热情地关注。若要问《霍 元甲》和《上海滩》为什么在上海如此轰动,我看除了作品本身的条件以外,恐怕 也与社会的心理因素有关。目前,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人们对外部世界,对 港、台有一种特殊的好奇心,这是容易理解的。同样一部电影,港产的就要比国产 的热销得多,电视剧的情况当然也是如此。假使《上海滩》出于大陆的编导制片之 手,恐怕就不会如此受到赞誉,可能还有较多的责难之声。所以平心而论,香港的 文艺作品既有好的,也有比较差的。对于优点,我们应当虚心地吸取其养分,若有 缺点,也不妨实事求是地评论。有人对《上海滩》过分推崇,认为大陆的电视剧达 不到那种水平,这种意见我不敢苟同。 我相信,只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我们的文艺事业是大有希望的。我 们一定能够生产出一批远比《霍元甲》、《上海滩》更真实更有艺术感染力的电视 连续剧。 《上海文化艺术报》1985 年4 月26 日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