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文学需要通俗评论 评论家们预测,文学的未来走向,将是向两极发展,一极是以娱乐性为主要特 点的畅销书应运而兴起,形成通俗文学的汪洋大海;而另一极则由少数先锋作家关 起门来搞纯之又纯的艺术,即所谓沙龙文学,好像大海旁边的一个小湖沼。不管这 种判断是否正确,但通俗文学作为一支独立力量崛起文坛,影响社会生活,已经是 有目共睹的事实。 文学的变革,必然伴随着文学评论的变革。对于这种势态,文学评论界是否有 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呢?据我的看法,至少到目前为止,准备还很不足。文 学评论还是一如既往唱老调子,走老步子,以致失去了轰动效应,甚至与整个社会 需求脱了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一种新的通俗评论正在酝酿、孕育。它的眉目还 不太清楚,但我想象中应该有以下一些特点。 视野:过去,文学评论家们对纯文学独具只眼,对通俗文学却视而不见。 通俗评论就要纠正那种旧式大夫的偏颇,既不轻视纯文学,而又把自己的主要 注意力放在通俗文学上面。不管那些小说、戏剧、诗歌如何幼稚、粗糙、鄙俗,只 要它热销于书市,影响着众多读者,就应该认真研究,予以评论。 视角: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一般读者与评论家的审美观点 和欣赏趣味肯定是不尽相同的。通俗评论既然把一般读者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就 应该把自己的座标移到读者一边来,评论文章的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应该接近或略 高于群众,做到循循善诱,说话投机,这样,读者就有亲切感,就容易接受了。 阵地:一般评论家都喜欢在高层次的学术性刊物上发表文章,而比较轻视报纸、 电台、电视台的作用。其实,从社会效果来说,大众传播媒介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 也最需要评论指导。所以,为评论家们设想,一方面固然要在某些专业性刊物上发 表学术文章,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放弃社会舆论阵地,写些针对一般读者的通俗评论, 雅俗兼顾,才能各得其所。 形式:文学评论应该多层次、多元化,有灵活多样的风格和形式。以往的评论 文章冗长、烦琐、八股腔,在当前信息涌流、繁忙紧张的社会里越来越不合时宜。 通俗评论就是要别开生面,提倡多写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短论、 随笔、札记、对话、问答、书简、评点等等体裁,寓鉴赏于批评,在具体分析中帮 助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语言:时代的变迁,必然会有语言的更新。通俗评论并不笼统反对一切新名词、 新语法和新意识,但反对把简单的问题说得复杂化,反对故弄玄虚,全盘西化,玩 弄“新名词轰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种快人快语、直来直去的文 风,正是为了纠正某些评论文章左顾右盼、高深莫测的弊病。要知道,“老妪能解”, 并没有降低白居易诗歌的身价,朴素的真理常常是同朴素的语言联系在一起的。 队伍:文学评论不能光靠少数评论家冷冷清清地搞下去,要有广大读者的参与。 报纸、杂志要多辟几个“读者论坛”、“来搞摘编”等栏目,培养一大批通俗 评论作者,作为评论家的基石和后备军。 mpanel(1); 当然,“高、精、尖”的文学评论还要发展,它代表着我国的文学评论水平, 同时也起着主导和先锋作用。但现在的问题是要把原来的单轨制转变为双轨制,让 通俗评论独树一帜,大摇大摆地登上文坛,使萎缩的文学评论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相信,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可以互补的。最近,有些专业性文 学评论刊物开辟“袖珍批评”、“文学谈话”等新栏目,改变过去刻板生硬、千篇 一律的旧模式,受到社会的欢迎。我们希望更多的报纸和刊物都有这种转变,出现 更多更好的通俗评论。 社会主义文艺园地里应该有通俗评论的一席之地! 《解放日报》1988 年11 月8 日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