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速成无佳肴 几位老饕聚首于饭店酒家,共同的话题是吃不到有滋味的美馔佳肴。中国菜历 来以味胜,可现在的传统名菜走样了,变味了。至于新潮菜,不中不西,不伦不类, 外表好看,就是没有味。大家探讨原因,一致认为关键是“速成”二字。 先说食品原料的速成。谁都知道,动植物都有一定的成长期。如今现代科学用 人工养殖,“饲料造肉”,“化肥催生”,大大缩短成长期,这对增加食品原料的 产量,供应市场需要,当然有利。但违反自然规律,必然促使食品质量的下降。人 们普遍反映,现在肉不香了,鱼不鲜了,蔬菜的味也逊色了。例如鲤鱼,在自然环 境中的生长期要四五年才能长到一公斤。由于食性杂,丰富的营养造就它天然美味 的肉质。现在用“颗粒饲料”喂养,只用半年一年时间“催”出一公斤的鲤鱼。这 种鲤鱼虽然活蹦乱跳,却肉味不鲜。 此外,上海浦东鸡、广东三黄鸡、金华火腿等等,都由于失去了土生土长的天 然肉质而使口味今不如昔了。 其次是厨师培训的速成。过去,厨行虽被视为末业,但造就一位厨师却不是容 易的,据一些老厨师的自述,很多人都是世代业厨。有些人十几岁就拜师父学生意, 三年时间只当师父的助手,不上灶。通过耳濡目染,默记师父的操作方法和烹饪技 术;三年以后,学到一些手艺,才开始掌勺烧一些最简单的粗菜,还不时接受师父 的指导,再过若干年,确实技艺长进了,才可独当一面地办筵席做菜。因此,一位 正式厨师的成长期也非十年、二十年不可,更不用说培养一位高级厨师了。但“师 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关键还要靠自身的钻研和努力。试看历史上有些名厨, 一生中只烧一只菜,如“宋五嫂鱼羹”、“陈麻婆豆腐”,她们真是精益求精,不 断创新,才能渐入化境,流传后世。如今,师父耳提面命的传业方式已经改变,绝 大多数是通过烹饪学校和厨师培训班速成造就,几年工夫就获得“厨师”称号,加 上学到的都是统一教材千篇一律的基本技法,这就难怪烧出来的菜都是千菜一味, 很少有独到的特技绝艺了。 再次是制作过程的速成。中国烹饪虽有炒、煎、煨、炖、烤、焖、焐、爆等等 多种技法,不囿于慢工一途,但也应该承认,所谓“调乎鼎鼐”,所谓“有味使其 出,无味使其入”,其中一条重要的秘诀,就是一定要制作精细,火候到家,不求 速度,只求味美,特别对那些不易煮烂的食物,一定要文火细煨,才能溶解,才能 出味,才能汤汁鲜美,这是菜肴的精华所在。相传清代有人把熊掌和佐调料放在一 陶罐中密封,置于烟囱口,下面点一支蜡烛,微火点一昼夜,汤汁不耗,而熊掌已 烧得皮脱肉化,香喷喷五味俱全了。 如今,现代生活追求速度,追求简易,用烤箱、微波炉等现代炊具缩短烹饪时 间,很少用文火细炖的烧法,这样终于使我国传统的一些“火功菜”逐渐在餐桌上 消失,也使真正的珍馐美味越来越少了。 mpanel(1); 最后是就餐方式的速成。过去,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细嚼慢咽,讲究一个“品” 字。“品”是高格调高品味的欣赏和鉴别。有“品”的食客,才有“品”的厨师。 如今,“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风靡各地,咄咄逼人,逼得中式快餐也纷 纷应市,成为时尚。其实,快餐用机械操作,只求速成,只让人填饱肚子,谈不上 品尝,如果烹饪业逐渐被快餐所涵盖,其结果只能造成中国烹饪的全面退化,欲求 美食而不可得了。 总之,中国烹饪是一门知味、辨味、用味、造味的艺术,而且“慢工出细货” 是它的特点和优点。如何在科技进步、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保持中国菜的传统的特 点和优点,这是值得餐饮业专家和厨师们思考和钻研的新课题。如果一味追求速成, 不在味上下功夫,那么“烹饪王国”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新民晚报》1997 年1 月24 日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