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名茶品赏记 自从苏东坡老先生首创“佳茗似佳人”这一妙喻以后,历代的文人雅士无不把 品赏名茶当作艳福消受。每当风清月朗之夜,窗明几净之室,一杯在手,慢斟浅酌, 此种情调,何异与佳人喁喁而谈,倾诉雅怀?但如果在一个选美场合,几十个如花 似玉的美女环立在一起,要你手执绳尺,评定甲乙,这就难了;特别对一个鉴赏水 平不高的人来说,简直要目迷五色,不知所措了。 前不久,上海举办’94 国际茶文化节,我有幸作为“爱茶人代表”,在茶恬 园参加一次名茶品赏会,正如经历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选美活动。说实话,我虽然爱 喝茶,但要求不高,喝的都是普普通通的绿茶,从来没有掏钱去买过几十元,上百 元一两的高档名茶,更不知品评名茶是怎么一回事。此次进入会场,映入眼帘的是 两排长桌,陈列着名茶样品有二三十种之多,除了“西湖龙井”、“东山碧螺春”、 “祁门红茶”、“乌龙王”、“黄山毛峰”等熟知的名茶外,还有“无锡毫茶”、 “沙河桂茗”、“五云曲毫”、“开化龙顶”、“浦城毛峰”、“洛陵明皇宝剑”、 “贵妃玉环”、“龙山玉叶”、“峨蕊”、“玉露”等等,有些茶名闻所未闻,足 见自己孤陋寡闻,是十足的茶的门外汉。据介绍,这些名茶都直接来自产地,经过 精选,保证正宗,与市上伪劣商品不可同日而语。 品评活动开始。先是十余位专家、评茶师依次来到两排长桌面前,第一道程序 是观形,即看干茶叶的形状。譬如绿茶,就要求翠绿如碧玉,色泽光润,外型美观, 有欣赏价值;又如抓在手中,要求茶叶紧结,身骨重实。第二道程序是嗅香。只见 一只只小瓷茶杯,有茶盖,放着各种名茶,注入少许开水,专家们摇摇茶杯,揭盖 一嗅,立刻把盖盖住。就在这一秒钟的猛嗅中,要鉴别各种茶的香味,这的确需要 能特异功能才能做到。有经验的评茶师能区别有的带清香,有的带花香,有的带板 栗香,有的带水果香,有的芬芳,有的幽雅。当然以清香为上,这是茶的灵魂,茶 的特质。第三道程序是辨味。 又见每个专家拿了一个小茶匙,在泡好的茶汤中捞起一匙,徐徐品味,不忍遽 咽,要辨别出或清鲜,或爽口,或甘醇,或清芬。最要紧的是满口生津,有回味, 像吃橄榄一样。在评审过程中,每一个评茶师都严肃认真,拿着笔在打分或写评语。 据说,整个评审过程有极严格的标准,对评茶师的素质要求也特别高。评茶前,不 能吸烟喝酒或吃辛辣腥气的食物,也不能用有香气的化妆品,以免影响嗅觉味觉的 灵敏度。有些评茶大师凭几十年的经验,即使蒙住眼睛,只要一嗅一尝,就能判定 是何种名茶,评出品质和等级,没有毫厘之差。 评茶师们评审完毕,挨上我们“爱茶人代表”去品评。其中有戏剧表演家、著 名书画家、运动健将、社会活动家、新闻工作者和学者,但没有一人有过品评名茶 的经历。事出无奈,只得学着评茶师,亦步亦趋地去“依样画葫芦”。我特别注意 到有一种“君山银针”,产于湖南洞庭湖边的君山,产量极少,历代作为贡品。《 红楼梦》里“贾宝玉品茶栊翠庵”那一回,妙玉给贾母沏的“老君眉”,就是“君 山银针”。我一看此茶形状,每幽叶长约七八分,入口甜醇清幽,齿颊留香,始信 曹雪芹写《红楼梦》事必有据,确是品茶高手,名不虚传。闻目前市场上“君山银 针”每斤价格一千二百元,列为名茶之首。某高级茶座用杭州虎跑泉水冲泡此茶, 每杯售六十元,仍有不少问津者。接下来,我又去品评别的名茶。开始的时候,尚 能闻香辨味,待一而再,再而三之后,感觉迟钝,神经麻木,最后连什么味道都不 能分辨了,正如古人所说:“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矣!”我问问旁边几位 “爱茶人代表”哪一种茶味最好,有的说:“四川产的‘巴山玉露’、‘渝州碧螺 春’香味浓郁,非同一般。”有的说:“‘河姆渡野茶’甘醇有异香。”我连忙拿 起茶匙品尝,似乎也有同感。就是这样人云亦云,做了一回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继“爱茶人代表”之后,是来宾代表品尝。这时,服务小姐端来茶点: mpanel(1); 一只一寸来长的小粽子,两只鹌鹑蛋,一只乒乓球大小的豆沙包,一只小巧玲 珑的芝麻饼。我们一边吃,一边观赏江西婺源茶艺队的茶道表演。茶道原是我国的 国粹,后来却盛行于日本。近几年来,我国自己的茶道也在尘封中复活,并出现各 地不同的流派。江西婺源的茶道洋溢着浓郁的农村风味。三位村姑用娴熟的表演手 法、简洁的程序,把农村的饮茶方式表现得优雅、淳朴而富有情趣,赢得全场的阵 阵掌声。最后,这种“三结合”的名茶品评结果揭晓,君山银针、东山碧螺春、河 姆渡野茶、浦城剑峰、太湖白云、天目青顶等十八种名茶获奖。但专家们强调,辨 别茶的好坏,应根据消费者的爱好而定。“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所以绝对的标 准是没有的。 我曾在杭州虎跑品尝过狮龙井,又在苏州东山喝过碧螺春。但我国地大物博, 好茶好水,多至不计其数。总的说来,我的茶文化的修养不高,鉴赏能力更无从说 起,参加这次名茶品赏会,开眼界增见识,固然不胜荣幸,可惜我毕竟是一个大俗 人,谬托知己,枉对“佳人”,惭愧惭愧! 《解放日报》1994 年6 月7 日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