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读谭嗣同《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是近代中国的诗文家、思想家和改革家,是戊戌政变六君子中最有骨气 的激进人物。《潼关》诗是他的力作和代表作,充分表现了他的豪迈不羁、锐意改 革的气质、性格、抱负和理想。 潼关,在陕西省潼关县北,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背依秦岭,下临黄河, 谷深崖绝,中通羊肠小道,仅容一车一骑,是我国西北的锁钥,是古来兵家的必争 之地。 终古高云簇此城――起句就气势磅礴,像异峰突起,令人神往。潼关城孤悬在 崇山峻岭之中,如果正面去写它的高度,那就太实太板,容易流于平庸;诗人用侧 笔去写它被云所包围,不言高而高度自见矣。这种句法,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唐代诗 人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国古代诗歌常常 用借喻的手法,说此喻彼,一击两鸣,耐人寻味。 秋风吹散马蹄声――次句浑脱自然,而豪气充盈。它显示一个空旷廖廓的境界, 使人想见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而峭然兀然的神情。马在石山上行走,蹄声的的, 是最富有音乐感、节奏感的。 河流大野犹嫌束――此句最有气魄,最见功力。古人诗云:“山随平野尽,江 入大荒流”(李白);“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都写了河在大野里 欢畅奔腾的情景。谭嗣同不肯依傍古人,翻其意而别开生面,说它犹嫌拘束,这就 把河的不驯服的性格发展了,写绝写活了。这是诗人个性的象征,说明他是一个慷 慨任侠、不囿于世俗观念的放达之士,是一个决心与传统势力较量到底的改革者。 山入潼关不解平――结句含蓄凝炼,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是的,过了潼关,将 是重重叠叠、浩渺无际的秦岭山脉,再没有平坦之路。诗人瞻望着,思索着,感叹 着。韩愈诗云:“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在困难面前,许多人都要 考虑到个人安危,家庭老少,动摇了,消沉了。但谭嗣同明知道路崎岖,前程未卜, 他能够动摇消沉吗?能够止步不前吗? mpanel(1); 综观全诗,短短二十八字,而容量如此之大,形象如此之丰富,令人惊叹!它 是一幅山水画,但画的不是小桥流水,旖旎风光,而是气势雄伟的名山巨川,动人 心魄的危道险境。它描绘了一个伟大的灵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 中介绍说:谭嗣同“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自 甲午战争后,……人人怀国耻,士气稍振起,君则激昂慷慨,大声疾呼,海内有志 之士,睹其丰采,闻其言论,知其为非常人矣”。谭参与戊戌政变,不幸失败。有 人劝他出奔避难,他断然拒绝,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 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遇难。我们读其诗,想见其人其事,应该说,谭嗣 同的《潼关》不愧为改革者之诗。 《解放日报》1985 年1 月6 日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