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鲁迅先生的自传 在现代作家中,鲁迅先生大概是最不热心写自传的了吧!他曾十分谦虚地说: “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 做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就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在另一处地方, 他还举过这样的例子:“比如农夫耕田,泥匠打墙,他只为了米麦可吃,房屋可住 ……历史上有没有‘乡下人列传’或‘泥水匠列传’,他向来就并没有想到。”是 的,鲁迅先生何曾想到过以传传世,希求什么“文学史上的位置”,他的怒向刀丛, 奋笔战斗,完全是出于一种阶级的自觉和责无旁贷为人民呐喊、抗争的责任感, “他以为非这样写不可,他就这样写,因为他只知道这样写起来,于大家有益”。 但是,鲁迅先生还是写过三篇自传,为我们研究他的生平和思想发展提供了极 为宝贵的文献资料。 第一篇自传题为《自叙传略》,写于1925 年5 月29 日,发表于同年6 月15 日《语丝》周刊第31 期。那一年春天,有位参加中国革命的苏联人王希礼来到河 南开封,认识了曹靖华同志,并从曹靖华同志处借得了鲁迅的《呐喊》。几天以后, 王希礼以拍案叫绝的神情对曹靖华同志说:“了不起!了不起!鲁迅先生,我看这 是世界第一流大作家呀!了不起!……”于是决定译鲁迅的《阿Q 正传》。翻译完 后,对靖华同志说:“为了详实,我把所有疑难都列举出来,并写了一封信给鲁迅 先生。信中除请鲁迅先生解答疑难之外,还请他给俄译本写一篇序、自传,并请他 附寄最近照片等等给俄译本用。”(曹靖华:《好似春燕第一只》)很快地,鲁迅 先生就写信解疑释难,并完全满足了译者的要求。他的第一篇自传也就这样产生了。 第二篇自传写于1930 年5 月16 日,生前没有发表过。1947 年王冶秋《民 元前的鲁迅先生》将它列入卷首。1957 年8 月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印的《鲁迅图片 集》也在卷首位置刊登了它。1976 年《革命文物》第一次刊登了这篇自传的手稿, 并考证出系柔石同志手书。鲁迅先生为什么写这篇自传呢?据考证知,很可能是应 美国友人史沫特莱之约供国外报刊发表而写的。鲁迅先生同史沫特莱交往始于1929 年岁暮,史沫特莱同情中国革命和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尤其崇敬鲁迅先生,并 曾向鲁迅“索去照相四枚”,到1930 年,与鲁迅先生往还更密。其时,柔石同志 住在鲁迅左近,为共同编辑《奔流》、介绍版画和东欧北欧文学,时常与鲁迅晤谈, 这年四五月,与鲁迅见面达15次之多。很可能是史沫特莱在得到鲁迅的“照相”后, 希望鲁迅先生再写一篇自传,供她向海外发稿。而鲁迅先生或因为忙,或因为不热 心于在5 年之后又写自传,最后折中处理:在1925 年的自传基础上,稍事增删。 而这时,热心的柔石就将1925 年的《自叙传略》抄出,鲁迅先生用墨笔小作修改, 并增写了新印著作名称,在标题上写了《鲁迅自传》四字,在结尾签上写作时间: 1930 年5 月16 日。 第三篇自传,写于1934 年三四月间。其时美国友人,编辑《中国论坛》的伊 罗生拟编一部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草鞋脚》,拜托鲁迅和茅盾选择推荐。篇目确 定后,鲁迅和茅盾又循编例,各写自叙传一篇。鲁迅这篇自传一直没有公开发表。 解放后,1958 年出的10 卷本《鲁迅全集》将其作为《俄文译本序及著者自叙传 略》的附录收入第7 卷。这第三个自传因为距第一个自传已近10 年,其间变化巨 大,斗争复杂,为了反映这种变化,鲁迅先生另行执笔,但看得出,其仍以《自叙 传略》为蓝本的。 鲁迅先生的三篇自传,大凡有以下特点:首先,均系应外国朋友之请托而执笔, 是在盛情难却、非写不可的情况下写的。对于国内呢,他一篇也没有写。也许是他 觉得游于斯,钓于斯,不须在读者面前喋喋不休;也许是羞于同那般“抬些琐事, 做本随笔”;“讲一通昏话,称为评论;编几张期刊,暗捧自己”;“收罗猥谈, 写成下作;聚集旧文,印作评传”;“凑一本文学家辞典,连自己也塞在里面,就 成为世界文人”;或“翻些外国文坛消息,就成为外国文学史家”的名利之徒争一 日之长罢,他一篇也没有写,他真的是“不写自传”的。其次,文字简练、质朴, 实事求是,每篇不过千余字,三篇自传,实际只是一篇。30 年文学生涯,仅仅写 三千余字的自传,实在是少得不能再少了吧。他总是那样严格地以四万万之一人自 处,以一个平凡人自居,他的精力是全部放在了无产阶级文化事业上的,自传这种 曲曲小事,也就无心顾及了。丁玲同志曾写道:“我有这样一个想法,我顽固地认 为,一个写文章的人,只须要写文章,写各种各样的人、事、心灵、感情,写尘世 的纠纷,人间的情意,历史的变革,社会的兴衰,写壮烈的,哀婉的,动人心弦的, 使人哭,使人笑,使人奋起,令人叹息,安慰人或鼓舞人的文章,总之,什么样的 文章都可以写,只是不要絮絮叨叨地在读者面前表白自己,这是很乏味的。”作为 一个严肃的作家,一位伟大的战士和旗手,我相信鲁迅先生一定也有这样的认为, 只是他没有形诸笔墨罢了。第三,三篇自传,小则小矣,鲁迅先生仍然在极为简约 的文字中熔铸了自己的爱憎之情。在第二篇自传中,他抨击了“有几个学者到段祺 瑞政府去告密”,第三篇自传则揭出了这“几个学者”正是“现代评论派”的陈源 之流。是他们“将我名开献段公,煽动其捕治时,遂孑身出走,流寓厦门”。他愤 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不久就清党”以及捕杀进步人士,摧残革命文艺的罪行 ;他更无所畏惧地公开在自传中宣称自己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加入自由大同 盟以及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事实。铮铮铁骨,正气凛然,仿佛拍案而起,面对如磐 夜气和敌人的屠刀,他说:“倘用暗杀就可以把人吓倒,暗杀者就会更跋扈起来。 他们造谣,说我已逃到青岛,我更非住在上海不可,并且写文章骂他们,还要出版, 试看最后到底谁灭亡。”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伟大 战士笔下的自传,同时也在发挥着匕首、投枪的威力。 mpanel(1); 自传之外,鲁迅先生于1926 年2 月至11 月,曾写过一本素材“从记忆里抄 出来的”、被他称为“回忆文”的《朝花夕拾》,尽管从其中分明看出青少年时代 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但那已不属自传的范畴,而是优美的回忆散文了。 (1981.9.13 )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