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离不开你――我与商州图书馆 和图书馆结缘已有30 多年了。30 多年以来,我由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商 州山地的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一直扶持着我,帮助着我,引导着我。每一想起这走过 的长长的自学道路,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图书馆,那些我所熟识的或不熟识的, 健在的或已经过世的图书馆的师友,那些给了我知识和力量的数以万计的图书。我 离不开你!就像孩子离不开母亲,学生离不开老师和禾苗离不开太阳一样。 商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块苦焦的地方。八山一水一分田,山高水险,闭塞偏僻, 经济文化历来落后。最近我看到刘庭芳先生写的《商州图书阅读小史》,才知道光 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 年)商山书院改为商州中学堂,始有阅览室之设。1942 年,借孔庙的大成殿成立了县立图书馆,以大成殿五间大房作书库和阅览室。书库 倒不甚小,可惜只置有两个五层的书架,藏书的多寡,也就不言而喻了。所幸的是, 1942 年,也是我出生的那一年,尚没有赶上那个图书之于商州显得特别生分的时 代。全国解放后,商州的文化生活才算与新时代的脉搏共震起来,虽然这震动依然 相当微弱,与通都大邑是没有办法比拟的。几十年来,我就生活在这书籍的稀疏的 林子里。我没有奢望过坐在窗明几净藏书百万卷的大图书馆里攻读,我更没有理想 化地希求于宋元椠本或新文学运动初期原版书给我带来欣喜。我知道,只要我不离 开这些简陋的山地里的一个个小小的图书馆,我仍然可以得到求知的满足。 最早和图书馆打交道,当然得追溯到少年时代。那是50 年代中期,我在初中 求学。这所中学,历史颇为久远,听说他的前身就是清末的商山书院,至今还保存 着当年镌刻着校名的石碑。学校有历史渊源,藏书也算丰富。三间阅览室,楼上是 借书的地方,木板楼,一到借书时间,楼梯楼板的笃笃声不绝于耳。在那里,我读 了当年正风行一时的苏联翻译小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暴风雨所诞生的》、《静静的顿河》以及1958 年后所出版的《红岩》、《青春 之歌》、《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全部是洋溢着革命激情的文学作品。 我至今也不怀疑,它们在相当程度上给我以熏陶和感染。起码比现在的小青年专看 通俗小说抑或麻衣相法有益得多。也是在那个小图书馆,我接触了鲁迅先生的有关 读物。其时,语文课本分为文学和汉语两册,文学课本就选了不少篇鲁迅的小说和 散文,记得司徒乔的《鲁迅与闰土》的插图和沙更思的“鲁迅画像”就印在课本里, 对鲁迅先生的小说的喜爱也就始于那时。也就是1956 年,全国各报刊隆重纪念鲁 迅逝世20 周年,回忆文章极多,刚好给我提供了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条件。黎 冰鸿的油画《鲁迅与青年》,莫朴的油画《鲁迅与祥林嫂》也就在那时牢牢地烙印 在我的脑海里。唐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