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思想方法篇 主编 陈传军 撰稿 陈传军 王圣君 崔方凯 吕庆胜 预则立,不预则废 古语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有长 远目标,采取措施,做好超前准备,或在客观事情发生新的变化之前,争取时间, 搜集信息,构思相应的对策。 相传,明朝时期,担任巡抚官职的海瑞,对当时的朝廷昏庸无道很为不满,便 上书明世宗,直截了当地痛陈时弊,指责世宗“妄求长生,不事朝政。”世宗看罢 此书,气得扔到地上,对手下人说:“立即把海瑞抓来,别让他跑了!”此时在场 的一位大臣却说:“我听说,海瑞这次来上书时,已与妻子作了诀别,并且到市场 上买了一口棺材,等着朝廷判罪,他是不会跑的。”世宗听了这话,先是疑惑,之 后又渐渐地消了气,海瑞为此免遭灾难。海瑞正是预料到了将要发生的事情,提前 做好了各种准备,因而沉着冷静,应付从容。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成功的战例也都是成功地运用了这种“预知未来”的思维 方法。唐朝时期,颜真卿担任平原郡太守。当时安禄山谋反的迹象已相当明显,颜 真卿为了不打草惊蛇,暗地里做好了各方面的工作。一是借口连日下雨,修理了城 墙,疏通了护城河;二是秘密地准备好军队,充实了郡中储粮的仓凛。安禄山认为 颜真卿不过是一介书生,不值得戒备。安禄山叛乱之后,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被他 攻占,只有平原郡因为准备充分而没有被侵占。这得益于颜真卿,对当时的实际情 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作出了准确的判断,未雨绸缎,提前做好了修城、护城、 储粮的准备。 现实生活当中大至关系国家安危的重大事件,小至日常琐事,唯有提前做好准 备,方可避免一些意外的情况发生。比如,某山区针对当年天气干旱、雨水少、草 木枯死、易燃性强的特点,预测到山林中火情隐患较大,于是组织建立了多个“火 情观测点”,由专人负责,及时巡查,保证了山林的安全;而每到夏季到来之前, 都要进行“因河堤,疏河道”的工作,防止暴雨来临,洪水泛滥。由此可见,事情 无论巨细,必要的准备工作是保证其顺利进行,取得圆满成功的前提。 作为学生,若想学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样要做好课前的预习 工作,否则就会出现课堂学习的盲目被动现象,出现“急来抱佛脚”的尴尬局面。 机遇总是青睐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要想做学习、生活的主人,时代的强者, 就必须提前搞好各方面的工作,做到“未雨绸缨”。 (陈传军) 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列宁说过:“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 一般准则,那都是很荒谬的。” 我国古代名医华佗医术高明,据《华佗传》中记载,州官倪寻、李延同时请华 佗看病,两人都说头痛发烧,不适的感觉也一样。华信诊断了他们的病情之后,给 倪寻开的是通导药,而给李延开的却是发散剂。两人都询问华佗,为什么病状相同, 开的药却不一样。华佗回答说,倪寻的身体外部没有病,病因是内部积食引起的, 故用泻药;而李延的身体内部没有病,病因是外感风寒引起的,故用发散药。“病 状相似而病因各异、故治之宜殊”,两人按方服药,果然药到病除。由此看来,处 理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 有一则寓言说,有个商人养着一头驴,他赶着驴走乡串村,做各种买卖。一天, 他听说海边的盐很便宜,便赶上驴子来到海边。那里的盐果然很便宜,商人买了许 多盐,让驴驮着,一路上都很顺利。他们来到山间,经过一道狭窄的石桥,桥下有 条很深的小溪流过,商人牵着驴在石桥上小心翼翼地走着,驴子忽然滑倒,一下子 跌进小溪。驴子挣扎着,逆水而游,溪水把它驮的盐溶化了,身上没有了重东西坠 着,很容易上了岸。商人无奈,只好再去贩一次盐。当贩盐回来,再次经过那座小 溪桥时,驴子可能一下子想起了它曾经轻松地甩掉重担,轻松赶路的情景。这一回, 它故意跌到溪里,又将驮在背上的盐溶化了个一干二净。商人很气愤,决定教训驴 子一番。第三回,他来到海边,买了一些海绵,让驴子驮着,这时驴子想:这口袋 真轻,一到了那座石桥就会更轻了。不久,他们来到石桥,驴子又故意滚到水里去, 结果背上的口袋越来越重,再也挣扎不上岸了。 mpanel(1); 故事中,驴子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没有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正确的方法。前 两次主人给它驮上的是盐,滚入河中,盐自然会被溶化,重量自然会变轻。然而第 三次驮的是海绵,情况发生了变化,驴子没有作具体分析,仍然故伎重演,吃亏的 只能是它自己。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人的思想工作,要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 摸清思想脉搏,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深入细致地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也要针 对各门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果对知识不求甚解,对题目不作深入 细致的分析,而是用公式乱套一气,难免要犯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的错误。 (王圣君) 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一天,公输班正在雕刻一只凤凰。凤冠和凤爪还没有雕完,翠绿色的羽毛也未 安置好,有些人只看到了凤凰的身子就说它是白鹞鹰,还有一部分人只看到凤头, 就说它是鹈鹕。人们都在低毁它很丑陋,太拙笨。等到凤凰雕刻成了,翠绿色的羽 毛高高耸立着,锦绣般的身躯像霞光在放射,花纹美丽的翅膀像火花在迸发。凤凰 突然振翼高飞,翻滚回旋在栋梁之间,一连三天也不落下来。这时,人们才赞不绝 口地称誉。 在凤凰刻成之前,有些人只看到了没有雕好的凤冠、凤爪以及没有安置好的羽 毛,便妄加评论,随意指责,结果犯了片面主义的错误。在思想上若一旦陷入了片 面性,看问题办事情就会以偏概全,作出错误的判断。 过去有位楚丘先生,年过70,穿着绳索捆腰的毛皮衣服,去见孟尝君,他想快 步走,但前进困难。孟尝君说:“先生老了,年纪大了,有什么要教导我的?”楚 丘先生说:“若要我追车赶马,投掷石头,跳跃障碍物,那我的确是老了,甚至是 快要死的人了;但是,若要我凭严辞出使游说诸侯,要我在困惑而迟疑不决的时候 作出决断,我还正当壮年呢,算什么老?”孟尝君听了不知所措,满脸愧色。 论年龄,楚丘先生是大了点,这是他的不足;但论游说和决断的能力,他又有 优势。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 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一手抓物 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提高全社会的发展水平,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 仅经济要发展,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 毛主席曾说过:“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 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每个人评价自 己,都必须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看长处,以 自信自强,克服自卑心理;看不足,以谦虚谨慎,防止骄傲自满,固步自封。面对 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更要采取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冷静对待,切不可 片面从事。 (崔方凯) 事物是互相联系的 鲁国有一个看门人的女儿,名叫婴,和同伴一起缉麻线。有一天半夜,她哭泣 起来,同伴问:“为什么哭泣呢?”婴回答说:“我听说卫世子不贤,所以哭泣。” 她的同伴又说:“卫世子不贤,这是诸侯忧患的事,你为什么哭泣?”婴说:“我 跟你的看法不相同。越王勾践攻打吴国,诸侯惧怕他的威风,鲁国献出美女,我的 姐姐在其中,哥哥去探望她,在路上惊怕而死。越兵威胁的是吴国,而死了哥哥的 却是我,由此看来,祸福是相联系的。现在卫世子这么不贤,又好战,我有弟弟三 人,能不担忧吗?” 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表面上看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其发展过 程中,往往会发生密切的利害关系。名叫婴的女孩正是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 以才因卫世子不贤而担忧。 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打 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10年里,由4000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 动量减少,体质下降,结果大量死亡,最后又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 鹿群又恢复了生机。这说明鹿群不仅与周围的水草等自然环境相联系,而且也与天 敌狼群密切联系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桑基鱼塘”这种农业布局也得到了 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在桑基鱼塘这种农业生态系统中,“桑一蚕一鱼”之间,由于 食物关系构成一个简单的食物链,桑、蚕、鱼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密不 可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独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城门 失火,殃及池鱼”中的火和鱼,看似毫不相关,但城门一旦失火,人们便要去池中 挑水救火,池中的鱼就不可避免地要遭殃了,有的可能连水一同被没人火海之中, 有的可能会因池塘干涸而死掉。 学校的教学活动,不仅存在着教师、学生、课本、教具等内部要素的联系,而 且与周围事物之间也存在着联系,没有这些联系,教学活动将无法进行。少男少女 在校期间所从事的各项活动、卫生、纪律等与学习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没 有一个干净爽洁的学习环境,没有良好的组织纪律作保障,学习效率将难以保证, 因此搞好卫生、纪律等工作与学习不无关系。 (吕庆胜) 遵循事物本来的规律 从前,有一只海鸟停落在鲁国国都的郊外,鲁侯隆重地迎接它,并在宗庙里宴 请它,为它演奏虞舜时的《九韶》之乐,又用猪牛羊三牲全备的宴席作为它的饭食。 但这只海鸟却头昏眼花,忧愁悲伤,不敢吃一块肉、喝一口酒,三天就死掉了。这 是用供养自己的方法来喂养海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啊!这则寓言故事告 诉人们,做事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不顾对象的特点,违背事物的 自然规律,就会把事情搞糟。 “揠苗助长”中的宋国人也犯了类似的错误。他非常希望自己的禾苗长高,其 想法是好的,但他没有根据禾苗的生长规律而采取了不正确的方法,将禾苗一棵棵 地往上拔了一截,结果都枯死了,遭到了自然界的惩罚。 规律不可违背,然而不顾规律,任意妄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据科学观测,全 球大部分地区上空的臭氧层在继续损耗,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变化最为明显。人们在 尝到了工业化带来的巨大好处的同时,由于忽视了生态平衡的规律,过去几十年内, 数十万吨消耗臭氧层的物质被送上太空,导致了今天地球臭氧层的缺损,使人类尝 到了自己亲手酿制的苦酒。近年来,人类不断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对自然资料 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引起了森林资源的衰竭、草原的退化、水土的流失。认识自 然规律,注意生态系统的变化,已是人类刻不容缓的任务。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只有充分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才是正确地做法。 毛主席说过,不论做什么事,如果不懂得它的情形,它的性质,就不知道那件事的 规律,就不能做好那件事。这不免让我想到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平时下了很多功夫, 却总是抱怨成绩不理想。究其根源,是学生没有能够准确认识和掌握学习的规律。 如应按大脑的活动规律学习;严格要求,把所学知识搞懂,学好,扎扎实实,一步 一个脚印,日积月累,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熟读而精思的学习, 熟读是前提,精思是关键。总之,学习的过程要合理用脑,有张有弛,才能提高学 习效率;相反若不善于安排时间,不仅学不到东西,而且会使人经常处于疲倦状态。 规律无时无处不在,让我们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利用规律吧! (陈传军)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一天,晋平公问晋国大夫祁彳奚:“羊舌大夫是我们晋国的杰出大夫,他的行 为如何?”祁彳奚回答说:“不知道。”晋平公说:“我听说你少年时在羊舌大夫 家长大,你怎么会不知道他的行为?”祁彳奚回答道:“他原来恭敬而顺从,有错 就改,不让错误过夜。”晋平公说:“刚才我问你,你为什么说不知道?”祁彳奚 回答说:“现在他职位变了,当然不知道他如何要求自己,所以我说不知道。”这 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很深刻的。试想,羊舌大夫从前能严格要求自己,有错 即改,但事隔几十年之后呢?难道没有变化吗?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自幼从军,没有文化,常常闹出笑话。鲁肃当上都 督以后,仍然认为他是一介武夫,有点瞧不起他。不料在讨论一个军事问题时,吕 蒙却能对答如流,鲁肃大为惊喜地说:“我原以为你只有武略,今天发现你学识渊 博,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幽默地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意思是说,几天不见,便要另眼相看,怎么能用“老眼光”来看人呢? 伟大科学家爱迪生,上小学时,曾因自己的不够聪明被老师逐回了家,就是这 样一名被称为“孺子不可教”的学生,却成了世界发明大王,发明物品6600多种, 这难道是偶然吗?实践课上,爱因斯坦的小朋友们都拿出了非常精致的手工艺品, 而他却拿出了一个笨拙的小板凳,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然而这一切,并没有阻碍 爱因斯坦后来成为举世公认的科学家。 吕蒙、爱迪生、爱因斯坦经过自己的努力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终有所成。因 此,不能因小时表现不好而否定他的将来,否定他的前程。同样,我们也不能因某 一个人小时聪明,就臆断他必然前程似锦,大福大贵。《伤仲永》中的方仲永,六 七岁时便可“指物作诗立就”,号称神童闻名乡里,谁料20年之后,却“泯然众人 矣”。由此可见,评价一个人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不能用一成个变的眼光来看待 人和事。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考察分析一个同学的表现,就要把他的成长看作一个变化 发展着的过程,既要了解他原有的基础,又要考察他现实的表现,还要看他继续努 力将会取得的成绩。否则,是不可能正确地评价一个人的,也就不可能正确地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 (王圣君) 发掘共性,由此及彼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在市场上买了一头驴,把驴牵 回家试用。这个人已有几头驴,并且熟知每头驴的习性,其中有一头驴很懒,不愿 意干活。到了驮东西的时候,懒驴总要磨蹭到最末一个才去,好驮最轻的东西。那 个人把新买的驴牵到牲口厩里去。驴站了一会儿,闻闻它的新伙伴们,随后毫不犹 豫地跑到了懒驴旁边,轻松自如地吃起草来。尽管天色已晚,这人还是马上把新买 的驴牵到市场上去退掉。“你还没有好好试试呢?”卖驴的人说,“你买了这头驴 子才十分钟呀!”“不必再试了”,那人回答说:“从他选择朋友这一点上我就知 道他是什么样的驴了,牵走吧!把钱退给我。” 买驴人之所以如此迅速地将驴子退回,是因为他一眼看出那是一头懒驴。买驴 人运用求同思维的方法,对照比较,找出了它们懒的共性。这种挖掘共性,由此及 彼的思维方法,称之为求同思维。同样,我们要评价一个不是很熟悉的人,我们可 以拿另一个我们比较了解的与之对照、比较,寻求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共性。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龙武都虞侯柴克宏是吴国名将柴再用的儿子,他性格沉 稳,好施舍,不管理自己的家产。他每天只是和宾客下棋饮酒,不曾谈论过兵法, 人们都以为他不是将帅之才。柴克宏请求到阵前军中效力,不惜一死。他的母亲也 称赞柴克宏有父亲的风度,可以做大将。她表示,如果克宏不胜任,要诛连子孙的 话,她愿意和他一起分担罪过。皇帝让柴克宏为将军,果然在一次作战中大破敌兵。 克宏的母亲之所以如此果断,正是因为她将儿子和父亲进行了比较,找出了他们的 共同点。柴克宏不曾谈论兵法,正是深知用兵之道。他好施舍,正是广结“人和”, 这都是大将作风,也是继承了他父亲柴再用的作风。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只要把握住群体中的一员,发掘共性, 由此及彼,就可以一带十,带千……从而对整体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 (崔方凯) 量变与质变 《荀子・劝学》篇中这样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这就是说没有一个跬步一个跬步的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的目的地;没有 一点一滴“小流”的汇聚,就不能形成浩瀚的“江海”,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跬 步”,“小流”的积累比起“千里”、“江海”来,虽然是很小的变化,但却是实 现“行程千里,汇成江海”必不可少的基础。同样,我们若没有从小学到初中一点 一滴的知识积累,就不会有今天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没有一块块的砖,没有一 把把的沙,高楼亦将无从谈起。 量的积累是质变的基础,但量的变化不是没有限度的,只有把量控制在一定范 围之内,掌握火候,坚持适度,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俄国作 家克雷洛夫的寓言《杰米扬的汤》,说的是热情好客的主人杰米扬用鲜美的鱼汤款 待客人。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他一盆接着一盆地请客人喝,没有休止,最后客人 忍无可忍,纷纷拂袖而去,再也不敢登门了。鱼汤无疑是待客佳品,但却没有掌握 好量的问题。服药治病,量不足,效果不佳;但若过了量,就会伤害人的身体健康; 农作物中必须施肥、浇水,但若过量就会阻碍农作物的生长,甚至会干枯死亡。由 此可见,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进行着量的积累,成绩的取 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经过长期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因此,作为一个有远 大目标的中学生来讲,应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质变是以量变为基础的,面对 困难与挫折不能丧失信心,坚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丰功伟绩,都是从 一点一滴着手做出来的。 (吕庆胜)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唐朝年间,洛阳寺院中有一面磬,每当敲钟时,它也不击自鸣。和尚不知是什 么原因,误以为它是妖怪,请来术士仍不能制止,以致惊恐成疾,卧床不起。一位 曹氏知道后,把磬锉了几个缺口,磐就不再自鸣了。曹氏的做法表明了他了解其中 的原因。用现代科学的观点分析,磐鸣的频率与敲钟时的振动频率相同,因而钟响 警则共振自鸣,一旦磐上有了缺口,改变了磐的振动频率,这时无论钟多么宏亮, 磐也无声无息。 和尚发现磐不击自鸣,没有仔细探究其中的原因,没有弄清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而曹氏却很好地运用了因果思维的方法,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世界上的事物是 千差万别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的,其中因果联系是人们在实践中经常遇到 的一种联系,是人们用以探索和揭示事物奥秘的一种重要联系。“无风不起浪,有 水才行船。”风是因,浪是果,水的存在是船行的一个原因。月亮在引力作用下绕 地球运行引起潮汐,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培根说过:“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只有弄清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 才能有效地预测它的结果。知道结果,探究原因,才能对不好的事情加以有效地预 防。生活中,人们患有多种疾病,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环境污染对人体的 危害,工厂排出废气、废水,造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损害人的身体健康,身体有 病又会影响工作和学习,只有懂得了这一原因,努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会给人 类带来健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穷根究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的 一句话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作为少男少女,应该深刻认识到虚心好问的重要性, 凡事要弄个清楚,问个明白,虚心向老师请教,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真正认 识到是因为老师的无私教诲和辛勤培育,我们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从而热爱老师、 尊敬老师,做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陈传军) 三思而后行 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行动前必须要在事先预料到行动所产生的后果,从而决 定此行动是否付诸实施,这种思维方法,我们称之为“行与果”的思维。 郦食其是秦末的一个书生。当时秦朝统治非常残酷,天下百姓吃尽了苦头,刘 邦便决定要推翻秦朝。于是召来郦食其征求意见,郦食其说:“大王,您的心情可 以理解,天下每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都想彻底推翻秦朝的腐朽统治。但是,大王现 在的兵马还不足一万,军粮也缺乏,而秦朝的军队不知要多出您多少倍,兵强马壮。 现在去攻打秦军,无异于把头伸进老虎口中啊!其后果不堪设想,还望大王三思而 后行啊!”郦食其的分析使刘邦清醒地认识到了当时出兵的严重后果,因而断然取 消了这一盲目的行动。 秦朝灭亡之后,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为了争夺政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刘 邦守住荥阳、成皋,这里依山傍水,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是关东通向关中的咽喉 要道,荣阳西北的敖山上,有一座秦时建筑的小城,城内有许多专门储藏粮食的仓 库。项羽凭借兵力上的优势,向刘邦发起了凶猛的进攻,刘邦兵力不足,感到有点 支持不住了,他打算放弃荥阳,退守巩洛,组织力量,养精蓄锐,再与楚军决战。 刘邦向郦食其说了这一想法,郦食其坚决反对,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敖仓是藏粮丰足的要地,如果放弃荥阳,退守巩洛,把如此重要的粮仓拱手让人, 无异于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而增长了对方的实力,希望您能坚守敖仓,不到万不得已 不能撤退。”刘邦连声称好。后来按照郦食其的谋划,果然改变了楚汉两军的局势, 最终取得了胜利。 郦食其运用“行与果”的思维方法,对行动所导致的后果,作出了正确的估计: 以一万之兵去攻打强大的秦朝,相当于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所以郦食其反对立 即出兵,而是待机行事;抛弃粮仓,无异于帮助敌人,因此郦食其主张顽强抵抗, 坚守荣阳,这一切,都是运用“行与果”思维的胜利。 相反,如果遇事不考虑后果,必将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相传,越国有个 单身汉,用茅草芦苇盖成房子,以种田为生。他家里经常闹鼠灾,白天,老鼠成群 结队在屋里走,夜里吱吱地叫,肆意啃咬东西,他恨透了老鼠。一天,他喝醉了酒 回来,刚躺下,老鼠就百般捣乱,搅得他根本合不上眼,他一气之下,拿起火把四 处焚烧,老鼠烧死了,他的屋子也化成了灰烬。 单身汉被老鼠扰乱得心情烦躁,没有经过冷静思考,便不顾一切地点燃火把焚 烧老鼠,茅草房子倾刻间化为乌有,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导致这一问题的 根本原因是单身汉做事不考虑后果,盲目行动。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更应当从这些故事当中吸取一些经验:凡事要冷静,当 三思而后行。 (王圣君) 盲目效仿不可取 春秋末年,越国有一闻名的美女,名叫西施,生来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一次 西施生了心痛病,用手按住胸口,愁眉蹙额,从村里走过。村里人见她那副表情, 觉得比平时另有一种妩媚的风姿,甚是好看。同村有个叫东施的丑女,见西施那副 模样很美,也就模仿着用双手按住胸口,紧皱愁眉,故意慢吞吞地从村里走过。村 里的富人见了她那牵强的丑态,急忙关上大门,看也不愿看她;村里的穷人见了她, 赶紧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远远地避开她。丑女东施,只知道别人按心皱眉的样子 很美,却不知道自己的实际条件,外貌特征,也不知道别人好在哪里,只是机械地 模仿,胡乱地学习,结果出了丑。 这不禁令我想起了一件类似的事。一位先生到友人家去做客,寒暄之后,朋友 端来茶和点心。他拿起一小块点心正要往嘴里送,忽见朋友却把点心放在碟子里, 将茶水浇在上面,非常小心细致,神情专注。那位先生颇感奇怪,心想:“莫不是 刚从国外学来的高明吃法?”于是便也装模作样地泡了一块。想慢嚼细咽地品尝。 谁知朋友却拿着碟子走到了鸟笼前……看到此,读者定会捧腹大笑,然而我想,那 位先生此时此景是无论如何也笑不起来的,心中定会充满羞愧、自责。为什么会出 现如此难堪的局面呢?那位先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吃法将点心送进口中,慢慢品 味、细细咀嚼。可当他发现朋友的特别举动时,却没有进行认真地思考,便放弃了 自己的正确做法,盲目效仿他人,学习来的却是一条喂鸟的方法,真是令人啼笑皆 非。 故事看似荒诞,但却极大地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那些不顾自身实际、盲目效仿、 结果事与愿违的人,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提倡向别人学习,但事先必须对 自己所要学习的对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否则,就是盲从,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必 要的麻烦,贻笑大方。少男少女正处在学知识、长本领的阶段,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东西很多,这既包括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又包括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为此, 一定要分清真正的学习与机械的模仿之间的本质区别。机械模仿,只是追求一种表 面上的近似、而不是从根本上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盲目效仿的结果往往会弄巧 成拙,事与愿违,成为新时代的“东施效颦”者。 当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是我们大力支持和积极倡导的。愿我们能够从这些 有趣的故事当中,得到一点启发,采取正确的学习方式,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 自己。 (崔方凯) 不可凭想当然 听说,有个初开中药铺的人,要外出几天,便让他的儿子照看店铺。一天,有 位顾客来买牛膝、鸡爪和黄连,那人的儿子很愚昧,不认识中药,整个药柜找遍了, 也没有找到牛膝和鸡爪。于是就割下自己家里耕牛的一条腿,砍了两只鸡爪子卖给 顾客。买药人所要的“牛膝”和“鸡爪”其实是两种中草药名。“牛膝”也叫“怀 牛膝”,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人药,可以活血强筋骨;“鸡爪”又叫“鸡爪大黄”, 草本植物,以根茎人药,可以泻火解毒。主人的儿子不懂装懂,望文生义,凭想当 然办事,结果闹出了很大的笑话,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轻重不同的物体在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重的先着地,轻的后着地,这和人们的直觉印象是一致的。因此,一千多年以来, 一直被人们公认为真理。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扩展、深化,人们逐渐发觉亚里士多德 的结论,是凭“想当然”得出的,没有经过反复试验,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 第一个用科学实验向亚里士多德挑战的是意大利著名力学家西蒙・斯台文,他 亲自作了自由落体的实验,手拿两个铅球,其中一只比另一只重见倍,让它们从三 十几尺的高度同时落下来,发现轻球、重球同时落到地板上。当时,由于科学技术 不发达,物体坠落的速度很大,所以很难测出精确的数据。后来,伽利略采用了一 种新的实验方法,用一个刻着标度的木槽,铺上光滑的羊皮纸,让不同重量的金属 球沿着这个斜放的木槽自由下落,来测量它们的下落速度。经过上百次的实验,伽 利略得出了结论:在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条件下,地面上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 度下落,其速度相同。这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凭“想当然”看问题,其实质是不求甚解,问题似是而非,却不加科学验证, 而是主观猜测。亚里士多德结论的推翻,以及林利略落体定律的公认,实属必然。 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凭想当然看问题,缺乏对事物深入、全面、细致的了解,其结论 也必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而伽利略经过亲身实践,反复实验、科学推理,其结 论必然是可靠的,正确的。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你轻视它,它将会惩罚你。作为少 男少女,处事应多思考,多动脑,切不可凭想当然。 (吕庆胜) 办事讲究方法 古代,向皇帝进谏,被形象地叫作“批龙鳞”,稍不小心,便会引来杀身之祸。 然而,指出皇帝的缺点或过失,是每位正直大臣责无旁贷的责任,为此讲究劝谏的 艺术显得至关重要。 战国时期的邹忌,长得很帅,高高的个子,满脸的风采。一天早晨,他穿戴好 衣帽,照着镜子,对妻子说:“你看,我和城北的徐公谁美?”妻子说:“你美得 很,徐公哪能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能比 徐公美,又去问他的小老婆:“我与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他的小老婆说:“徐 公哪里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个客人上门来,与邹忌坐着聊天,邹忌就问客人: “你说我和徐公谁美?”那客人说:“徐公没有您这样美。” 又过了几天,城北徐公来到邹忌家。邹忌在一旁仔细端详,自认为比不上他美; 又对着镜子细看自己,更觉远远比不上徐公美。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想:“为什么 别人都说我比徐公美而实际上不如呢?一定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小妾害怕我, 我的客人有求于我啊!” 于是邹忌进宫拜见齐王,将家人及客人对自己的看法向齐王讲述了一遍,然后 说:“现在齐国,国土方圆千里,城市一百二十多座,宫里的嫔妃和身边的随从没 有一个不偏爱您,朝廷里的大臣没有一个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所有的人没有一个 不需您照顾而有求于您的。这样看来,您受的蒙蔽太深了!”齐王听了之后,非常 高兴,接受了邹忌的劝谏,广开言路,国力大增。 邹忌的一番劝谏,可谓用心良苦,妙不可言。他从谈论自身的经历出发,引申 到治国之道,水到渠成,易于接受。然而如果不讲究劝谏的艺术,即便有一颗忠心、 一腔热血,也难以奏效,甚至导致杀身之祸。相传,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朝 政腐败,大臣比干屡次劝谏纣王,但因言辞犀利,被剖心而死。春秋时期,吴国有 位大臣,名叫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杀宛勾践以绝后患。但因劝谏方法不当,夫差 不但没接受建议,反而令伍子胥自杀。两人的悲惨遭遇,一方面说明君主的残忍暴 戾,另一方面与他们自身的讽谏方法不当,也有很大关系。 现实生活中,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能及时反映问题,应大加褒奖,但要注 意方式、方法或场合。 (陈传军) 善于抓典型 汉高祖打下江山之后,封了大功臣20多人,其余的人仍然白天黑夜地争功,汉 高祖一时定不下来如何封赏才好。一天,他在洛阳南宫远远望见诸位将领星罗棋布 地坐在沙上相对私语,便问留侯张良:“这些人在说什么?”张良回答说:“您从 平民起家,凭借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在您当了皇帝,而受封的都是您的旧交,所 杀的都是您所恨的人,所以他们聚在一起想谋反。”汉高祖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忧虑, 说:“怎么办好呢?”张良说:“群臣都知道您平时最恨的人是谁呢?”汉高祖刘 邦说:“雍齿曾使我屡次受窘。”张良说:“现在马上封雍齿,群臣就心情稳定了。” 于是雍齿被封为“什方侯”。结果群臣都为此而感到高兴,说:“像雍齿这样的人 尚且能封侯,我们这些就更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在张良的提醒下,汉高祖首先 封了一个自己最痛恨的人,抓住了这一典型,做到了封赏一个人,稳住了一大片。 典型,即是有代表性的事物,它有示范、样板、旗帜的作用。善于抓典型,将 是解决问题,促进工作顺利开展的一条捷径。汉朝时,皇帝时常带着将领出去打猎。 皇帝为了笼络人心,常下诏书,把打猎得来的羊赐给博士们,并说一人一只。博士 们听说皇帝赐羊,受宠若惊,奔走相告。但是,在分羊时出了矛盾,因为猎来的羊 有大有小,有肥有应,都想挑大的,剩下小的怎么办呢?于是有人建议,把这些羊 杀了,按斤分肉,这样公平。当时,有位博士名叫甄武,很受朝廷器重,他说: “这办法不行,皇帝赐给我们羊,我们杀羊分肉,这说不过去。”还有人建议用抓 阄的方式分羊,甄武对此付之一笑。那么,该怎么办呢?只见甄武最先走过去,拣 了一只又瘦又小的羊走了。博士们见此,也都各自随便拿了一只羊走了。没有出现 争抢大羊、肥羊的情况。很棘手的事情,顷刻间轻松解决了,其关键是甄武首先做 出了一个榜样,带头不挑不拣,在他的带动下,其他人也都端正了思想,放弃了斤 斤计较的念头。 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正面的人或事其影响力和带动力将是难以估量的, 它可以用一带十、带百甚至带千。好军嫂韩素云,家喻户晓,在她的带动下,涌现 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拥军模范;张海迪,身残志坚,面对困难和挫折,决不低头,勇 于争先,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发愤图强,刻苦学习。 好的典型,映红一片;坏的典型则会危害一方。在树立正面典型的同时,还必须善 于抓住反面典型,惩一儆百,发挥其震慑作用。 (王圣君) 切莫捡了芝麻漏了西瓜 古代,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买宝珠。到郑国后,他看到了一个装有宝珠的匣子, 匣子是用名贵的兰木做的,薰上肉桂和花椒的香气,点缀着珠子和宝石,又用红色 的玫瑰玉作装饰,用绿色的翡翠玉镶边,真是美极了。楚国人欣喜若狂,急忙用高 价买下了这只漂亮的匣子,却把里面价值连城的宝珠退还给了卖主。真是太傻了! 楚国人之所以闹出这么大的笑话,根本原因就是他没有分清匣子与宝石之间的主次 关系,被表面富丽堂皇地盒子所迷惑,真可谓是“抓了芝麻,漏了西瓜”。 无独有偶,历史上“秦伯嫁女”的故事,也暴露出了同样的问题。听说,秦国 的国君要将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给她置办了上好的嫁妆,陪嫁的70多个妾,亦都 穿着华丽的衣服。到了晋国,晋国人却喜爱那些陪嫁的妾而看不起秦国国君的女儿, 这可以说是善于嫁妾而不善于嫁女儿啊!故事中,秦伯忽视了女儿与陪嫁的妾之间 的主次关系。试想,为了嫁女儿,陪嫁的妾有70多人,衣服华丽,气势宏大,吸引 了晋国人的目光,成为众人观注的焦点,抹煞了公主的突出地位,结果本末倒置, 事与愿违。 日常生活中,我们处理问题,必须抓住问题的重点,把握问题的主导方面,才 能将事情导人成功的轨道。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广泛而正当的兴趣能 够使人接触和注意多方面的事物,获得广博的知识。但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还必 须有一个中心兴趣。多方面兴趣只有和中心兴趣结合起来,才是一种良好的兴趣品 质。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这就意味着学生要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主,牢牢抓住 这一重点,着重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并紧紧围绕学习兴趣去发展其他兴趣,处理 好“以学为主”和“兼学别样”的关系,防止过多地偏离中心兴趣。如果不分主次, 对任何事情都忽冷忽热,无可无不可的态度,甚至偏离了学习这一中心兴趣而只对 某些次要的,甚至消极的东西感兴趣,那可真是“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到头来, 很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崔方凯) 善用诱导思维 朋友,你听说过“两桃杀三士”的历史故事吗?相传,春秋时期,公孙接、田 开疆、古冶子一直服侍景公。他们依仗权势,非常傲慢,于是晏子决定除掉他们。 晏子清景公派人送给三人两个桃子,对他们说:“你们三位都是战功显赫的勇士, 何不论功大小而吃这两个桃子呢?”三人展开了争论,为了能够独得一个桃子吵得 不可开交,诱发了他们之间的占有欲。最后,他们觉得堂堂勇士,竟然如此心胸狭 窄,诱发了他们的羞耻感,使三人无地自容,最终自杀身亡。 两个桃子杀死了三位勇猛无比的武士,晏子正是抓住了对方的心理,适时诱导, 让三位武士顺着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去行动,进而达到了预期目的。 众所周知,秦桧是一代奸臣,千人唾弃万人骂,但在“砍树查人”的故事中, 他所表现出的巧妙诱导方法,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当时,秦桧种了一棵石 榴树,每结一个果子,秦桧都默记在心。结果有一天,秦桧发现少了两个石榴,他 非常生气,但他假装不过问。这天,府中将要排马,秦桧忽然让左右的人取斧子来 伐石榴树,站在他身边的一个亲随小吏忙插嘴说:“石榴那么好吃,砍了太可惜!” 秦桧回头对他说:“你是如何知道这石榴好吃呢?一定是你吃了我的石榴!”小吏 吓得连忙叩头承认了。 按理讲,少了两个石榴,查寻小偷,毫无蛛丝马迹,无异于大海捞针,但秦桧 以砍树的假象行为作诱导,使小吏脱口说出真情,不打自招,真可谓奇妙至极。 综述两故事,不难看出,晏子、秦桧是采用了循循善诱的方法,即通过某种方 法调动对方内在的主动性、积极性,达到既定目的,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诱导思维。 生活中,诱导思维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就拿演讲来说吧,面对众多地听众,如何 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读过《围城》的人,一定记得这样一个情节:方鸿渐在本 省县立中学的一次演讲会上,他刚一上台,听众热烈鼓掌。方鸿渐在掌声之后,微 笑着说:“诸位先生,诸位同学,大家的鼓掌虽然出于好意,其实是最不合情理的。 因为鼓掌表示演讲很好,你们听得满意,现在鄙人还没有开口,诸位已经满意得鼓 掌,那我何必再讲什么呢?诸位应该先听演讲,然后随意鼓几下掌,让鄙人有面子 下台。现在鼓掌在先,我的演讲若得不到那样热烈的掌声,反感到一种收了款子交 不出货色的惶恐。”观众听后,认为开场白十分精彩,备受欢迎。这里,方鸿渐假 意否定听众鼓掌,引起听众兴致,诱导听众思考:“为什么我们的鼓掌其实是最不 合理的?”从而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当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了一番思考之后, 若仍处在“山穷水复疑无路”的迷惘境地时,老师经过适时地诱导,指点迷津,学 生的思维,就一定能步入正常轨道,展示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前景。 (吕庆胜) 迷信教条危害大 有一天夜晚,宋伯姬居住的房屋突然失火,周围的人劝伯姬说:“请夫人暂时 撤离,避避火灾吧!”伯姬说:“妇人的守则规定,保姆不在身边,夜间不得走出 厅堂。” 火势更猛了,周围的人又催促伯姬说:“夫人还是暂时撤离,避避火灾吧!” 伯姬坚持说:“妇人守则规定,保姆不在身边,夜间不得走出厅堂。”于是被大火 烧死了。 伯姬宁可被火烧死,也不肯违背所谓的妇人守则,由此可以看出其思想僵化到 何等程度。一味烙守死板的教条,而不知根据实际灵活变通,结果被活活烧死。伯 姬之死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死板的教条令人头脑僵化,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 做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随机应变,墨守成规必将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从前,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子。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随手把尺寸放在座位上。等 他到了集市上的时候,却发现忘了带尺寸。于是,急忙回家去取,等他再赶回去时, 集市早已散了。结果白忙了一阵,鞋子还是没有买成。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 用自己的脚去试试呢?”郑国人回答说:“我宁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 的脚。”读后实在令人忍俊不禁。尺寸是根据脚量出来的,买鞋不用自己的脚去衡 量,难道还有其他更准确的标准吗?迷信教条,头脑僵化是永远不会适应现实生活 的。宋伯姬所信奉的原则,在大火即将烧身的现实面前是错误的,是不能烙守的, 因此必须彻底抛弃。郑国人买鞋,脚是最合适的尺寸,然而两人却死守教条,结果 一个身亡,一个为人所笑。 俗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为每一个求知者,在广泛吸取知识的同时, 务必采取吸取精华与剔除糟粕并重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书本知识 是否都是真理,关键看它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要彻底抛弃那些脱离实际的死板 的教条,要让我们的头脑越学越灵活而不至于死板僵化。 (陈传军) 人不可貌相 诸葛亮,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象征。关于他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一天, 有个叫黄承彦的人,拄着拐棍到诸葛亮家里,说:“我听说你正忙着选妻,好多漂 亮的姑娘你都没有同意。我有个女儿,才能和品德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只是容颜 差了点。”其实,诸葛亮早就知道黄承彦的女儿有智谋且很贤惠,就是长相不怎么 样。诸葛亮经过思考,同意了这门亲事。成亲那天,许多人来道贺,看热闹的人更 是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都认为诸葛亮的新娘子美貌无双。谁知,是个少有的丑女, 她的皮肤又黑又粗,黄头发。可是,正是这个五妻,帮助诸葛亮成就了大事业。 郎才女貌,历来被认为是最美满的姻缘,然而诸葛亮自有择人的标准。一个人 不能十全十美,在德行与美貌之间,诸葛亮毅然选择了品德。后来,在“丑妻”的 帮助下,诸葛亮为蜀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给后人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的美名。 俗语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在评价一个人,一项工作时,一定要 抓住问题的本质,不能丧失正确的评价标准,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明代,山东有个 姓周的书生,由于家境贫寒,缺衣少食,所以衣帽常常不整。一天,当地有位南方 来的县官遇见周生,见他身穿棉袍,头戴单帽,揣着两手,在冬日寒风中缩头缩脑, 十分寒酸,便出了一联嘲笑他:“穿冬衣,戴夏帽,胡度(糊涂)春秋。”周生听 后,则立即回敬道:“生南方,官北方,浑长(混帐)东西。”县官自讨没趣,从 此不敢招惹他。这正是应了一句古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 忽视了人的内在修养与气度,必然失之偏颇,作出错误的判断。 一个人有了缺点,哪怕是很小的缺点,如果不引起重视,不加以克服,发展下 去,后果不堪设想。因为错误不在大小,其本质是坏的,必须加以根除,来不得半 点姑息迁就。五六十年代,我国广大农村曾掀起了吃“大锅饭”、大搞“平均主义” 的热潮。家家户户将粮食汇集到一块,大家共同劳动,共同生产,仿佛进入了梦寐 以求的共产主义社会。然而这种“欢乐”的场面,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吃大锅 饭”搞“平均主义”的本质,只能导致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导致人们生产积极性 的丧失,导致生产水平停滞不前。有幸的是,到了80年代初,人们彻底弄清了它的 弊端,坚决消灭了平均主义制度。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也是纷繁复杂的,我们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透过 现象,发现本质,正确地认识一切,评价一切。 (王圣君) 正确把握处理问题的节奏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没有节奏的生活、工作是绝对不存在的,但却有着节奏快 慢的区别。有时事情在处理时,就应当抢时间,争进度,节奏越快越好;而有些事 在处理时,则应当慢一点,缓一缓,以慢节奏、“冷处理”为佳。 秦王李世民到高(土庶),薛仁果派宗罗(土庶)率领军队抵御秦王的部队,宗罗 (土庶)屡次挑战,李世民坚守营垒不出。将领们请求出战,李世民说:“我军刚刚 打了败仗,士气沮丧,不能急于出战。”双方持续了60多天,在长时间的等待中, 薛仁果的部队粮食快吃完了,军队士气大大削弱。李世民趁机命令庞玉在浅水原南 面布下战阵,宗罗(土庶)出动了全部军队来攻打庞玉,李世民亲率军队从浅水原北 面进行袭击,宗罗(土庶)的军队腹背受敌,很快溃逃。李世民继续率军追赶敌人, 手下的将领勒住秦王的马,劝秦王不要轻率地追击敌人。李世民说:“这种势如破 竹的机会不可失去。”于是继续前进,包围了敌人,大败敌军。将领们都来祝贺, 并问李世民穷追猛打的原因。李世民说:“宗罗(土庶)率领的军队都是陇山以西勇 猛剽悍的将士,我只是凭着出其不意才能打败他们,但我方在首次斗争中,斩杀和 俘虏的敌人并不多,他们的势力依然很大,对于那些敌人,如果慢慢地对待他们, 他们就会全部退人高(土庶)城巾,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由此可见,李世民非常善于掌握战争进程的节奏,时快时慢,处理得当。起初, 他采用拒不出战的方法,坚守营垒,将战争节奏控制在“相持”阶段。后来,敌方 的士气在“相持”中逐渐衰竭,李世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毅然采取了“快节奏” 的斗争方式,亲自率兵,猛追敌寇,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结果大获全胜。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由于种种原因,极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摩擦, 在双方矛盾比较尖锐的情况下,其中一方不仿采取“慢节奏”的方法,加以“冷处 理”,不管对方如何喋喋不休,始终保持沉默,“沉默是金”;无论对方说得唾沫 横飞,自己保持一言不发,令对方的力量无处依附,久之,便会自动消失,这实在 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也正是采取了“慢节奏”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如果遇到坏人坏事等不良现象发生时,决不能袖手旁观漠然处之,必须“快 节奏”地作出反应,及时出击,保护国家,人民的财产安全,使人们的切身利益不 受伤害。所以处理问题,是快是慢,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切不可乱了“节奏”。 (崔方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曹操自幼聪明伶俐。孙权曾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想知道这只大象的重量, 可手下的众人,不知该怎么办。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小曹冲献计说:“可把大象牵 到一只大船上,按船吃水的深度,在船帮上刻好印迹,作好标记;大象下船之后, 再把称好了重量的石头搬到船里,等到船再次入水的深度与原来相齐时,就能依据 所放东西的重量推知大象的重量。”当时曹冲才五六岁,他这种借物称象的方法, 让曹操感到吃惊。 古语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曹冲将大象的重量分解成许多石头的总和, 从而将这令众人皱眉的问题轻松解决,这种思维方法,称之为借代思维。当人们面 临某个要解决的问题时,常常可以借用其他人或事物来代替,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在古代,军资不足,一般要靠增加赋税来补充,然而这带有很大的强迫性,容 易引起民众的不满。如何才能既不引起民众愤恨,又能比较顺利地解决军资呢?唐 节度使刘玄住面对这种情况,首先传出话去,说汴州相国寺内的一个佛像出汗不止。 然后亲自带着金子丝帛去捐施,接着又让他的妻子来捐施。第二天,又在寺中办起 斋场,吃素念经。于是将吏、商人奔走相告,唯恐捐施不及。刘玄性命人用账本记 下收纳的财物。十天后,关闭寺门说:“大佛的汗停止了。”此举共得银子上万两, 全部用来做军资,解决了军资不足的问题。刘玄佐的这种“借佛生财”的做法,虽 然借用了迷信手段欺骗了民众,这当然是不可取的,应当批判。但是,在当时无法 筹集军资的情况下,利用佛像这一中间媒介吸引人们主动捐资,却不免是一种处理 问题的极好的方法,在当时收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历史上“以环窥心”的故事,也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思维方法。相传,齐王的夫 人死了之后,有七个妾都和齐王很亲近。薛公想了解齐王打算让哪个妾做夫人,又 不便明问,便想通过其他事物来窥测齐王的心思,于是向齐王奉献了七个耳环,其 中一个耳环最美,请齐王分给七个妾。第二天,薛公查看那个最美的耳环分给了谁, 然后就劝齐王立那个妾为夫人。一般情况下,在感情世界里,人们总是把最贵重、 最美好的东西赠送给自己最喜爱的人,根据这一规律,薛公借用了“耳环”这一特 定的外物,准确地窥测出了齐王的心思。 生活中,为了表达对师长的崇敬之情,遥寄一张精美的贺卡,会起到“此时无 声胜有声”的效果;为了表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一切尽在 不言之中。 (吕庆胜) 亡羊补牢未为迟 楚襄王统治楚国的时候,无心治理朝政,国势不振。他宠信州侯、夏侯、邵陵 侯、寿陵君四位大臣,而这四个人没有什么才能,专靠谄媚奉承得到楚襄王的信任。 巨子庄辛是一位非常耿直的大臣,见到襄王亲小人远贤臣,深感忧虑。他劝谏楚襄 王说:“那四个人,荒淫逸乐,奢侈无度,毫无治国之才,如此下去,国家将来定 会发生灾难,对大王您可是非常不利啊!”襄王听后,摇头冷笑说:“先生您老糊 涂了吧,我怎么会看错人呢?您以为楚国出现妖孽了吗?”庄辛说:“臣不敢把他 们当成妖孽,但可以由此预知楚国的未来。君王如果始终宠信这四个人的话,楚国 一定会灭亡的。臣无能为力,只请暂且避到赵国去,留在那里看看吧。”襄王点头 同意,庄辛便到赵国去了。 五个月后,秦军进攻楚国,侵占了楚国的国都等大片土地,襄王被迫流亡,困 在城阳。危急之时,襄王蓦然想起了庄辛的劝谏,便派人驾车请庄辛回国。庄辛跟 随使者来到城阳,见到庄辛,襄王甚感惭愧。他说:“寡人以前没有听从您的建议, 宠信无德无才之人,致使国势日衰,到了今天这种地步。既已如此,该怎么收拾呢?” 庄辛回答说:“发现兔子,放出猎大,不为迟;丢了羊,立即把羊圈修好,不算晚。 楚国虽然遭到了进攻,丧失了大片土地,力量虽有所削弱,但仍然有一定的实力, 只要发愤图强,亲贤臣,远小人,还是可以复兴的。”襄王听了,感到非常振奋, 封庄辛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谋略,励精图治,终于又收复了失地。“亡羊补牢, 犹未为晚”这句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比喻事情出了差错,若及时设法补 救,仍然有挽回的可能。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失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发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 时,将如何去对待,是将错就错,执迷不悟,还是及时补救,迷途知返呢?相信每 一位有进取心的人在失误面前都会尽其所能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上的漏洞,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哪怕是极其细小的一点,都有可能影响到知识大堤的巩 固,只有在发现缺点时,及时纠正,及时补救,才能保证我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少一 些坎坷,多一些平坦。 (陈传军) 一举两得 《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 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这“一箭双雕”的故事,比喻做一件事,同时 能得到两方面的好处,一举两得。 陈轸是战国时期一个很有智谋的说客,他曾和张仪一起在秦国做官,两人争当 秦国的宰相。张仪很嫉妒陈轸,常在秦惠玉的面前讲陈轸的坏话。后来,秦惠王用 张仪做宰相,陈轸得不到重用,就投奔楚国了。楚国接受了陈轸,又派他出使到秦 国。 当时,韩国和魏国打仗,正难解难分,秦惠王想插手这场战争,从中捞些好处。 他问左右该怎么办好,张仪等人有的说马上派兵去干涉,有的说还是不出兵为妙。 秦王一时难以决断。恰好陈轸出使到秦国,秦王非常高兴,就把韩魏相攻,秦国是 否派兵干涉这一疑难的事提出来请教他。针对这个问题,陈轸没有直接回答,而是 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勇士叫卞庄子,路过乡野,住在一所旅店里。忽然有位老乡慌慌张张 跑来说,刚才他看见了两只老虎。卞庄子跑出去一看,在不远处有两只老虎正在吃 一头牛。他拔出剑要去收拾这两条大虫,旅店小伙计拉住他说:“这两只老虎越吃 越起劲,最后一定会争起来,相互咬噬,那只小的势必被咬死,那只大的也不免被 咬伤,那时你再出去,把受伤的老虎刺死,就能一举得到杀死双虎的美名。卞庄子 认为小伙计说得有道理,就暂时等待着。果然,两只老虎吃着吃着,就张牙舞爪厮 斗起来,一只较小的被咬死,那只较大的也受了伤,这时卞庄子提剑而出,把那只 受伤的老虎杀死了,这就等于一举而刺死了两只老虎。 陈轸讲完这个故事之后,说:“现在韩国和魏国互相攻打,就像两虎相斗一样, 也会一死一伤的,大王如等到那时再出兵,就可以一箭双雕,一举两得。”秦惠王 听后,大为赞赏,就暂且不出兵。韩国、魏国打了一阵子,果然是一方灭亡,另一 方大伤元气。秦惠王乘机出兵,就把这两个国家都占领了。 陈轸的计谋出得是非常巧妙的,他善于利用对比的方法,将两个类似的事情放 在一块,加以比较分析,并通过某些事的解决得到两全其美的效果。现实生活中, 作为少男少女,不可能有打打杀杀的问题,但从中可以得到某些启迪:在努力学好 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开阔视野,了解社 会,认识社会,又可以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 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学习,真是一举两得。 (王圣君)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西汉宣帝时代,羌人进入边界,攻陷城池杀死守吏。宣帝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大臣们议论纷纷,争执不下。76岁的老将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不了解羌人 的具体情况就制定策略是盲目的,我愿担当此任。”宣帝问他要带多少兵马,赵充 国说:“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我愿亲自到那里看一看,定下攻守方 略,画好地图,再行上奏。”宣帝同意了他的做法。 赵充国带领人马渡过汹涌澎湃的黄河,碰上了羌人的小股部队,一阵厮杀,俘 虏了不少羌人。军士们正准备继续出击,赵充国拦住说:“我军长途到此,不可远 追;如果遭到伏兵的袭击,整个歼敌的任务就很难完成,这小利不能贪呵!”军士 们听了,都很佩服老将军的远见。赵充国从俘虏的口中得知羌人各部首领之间的关 系情况,又对当时的战略形势作了详细调查,有了充分的了解,然后定出了勒兵屯 守,对芜人分化,实行各个击破的策略,奏知宣帝。这样很快平定了羌人的骚乱。 重视实践,亲自调查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是顺利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赵充国 不信道听途说,亲临实地调查的工作作风,被后世视为行动的准则。如果遇到问题, 不亲自查看一下“症状”就乱开“药方”,定会危及人的生命,最终误了大事。 齐国有个大夫叫夷射。一天,他陪伴齐王喝酒,喝得大醉走出宫来。一个受过 刖刑被砍了脚的看门人向他请求说:“先生不能把剩下的酒赏给我喝点吗?”夷射 骂道:“滚开,一个受过刖刑的人,怎么竟敢向尊长讨酒喝!”看门人只好退了下 去。等到夷射走了,他就故意把水倒在宫外走廊门边,看上去好像撒的尿一样。第 二天,齐王出来看到后,大声喝斥说:“谁竟敢在这里撒尿?”看门人回答道: “我没有看见是谁尿的,不过昨天大夫夷射喝醉酒曾在这里站过。”于是齐王斥责 夷射,一怒之下,把他杀了。 夷射的被杀实属冤枉,那宫外走廊边的痕迹是不是尿迹,齐王没有仔细观察过; 当看门人暗示那是夷射所为时,齐王也没有认真地调查,而是道听途说,主观臆断, 真是荒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单凭自己的主观猜测,妄下结论,必将脱离实际,害 人害己。因此,凡事要躬行,不捕风捉影,不道听途说才能制定出相应的符合实际 情况的措施。真理来自于实践,实践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社会、了解人生。 (崔方凯) 标新立异 三国时,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战事频繁。一天,刘备手下大将赵云见曹操的 兵马追来,急中生智,出人意料地将城门打开,并且促旗息鼓,寂静无声。曹操的 军队赶来,摸不清是怎么回事,是赵云摆下的“空城计”,还是城中有埋伏?为了 谨慎从事,曹操的军队没有莽撞入城,而是悄悄后撤。谁料,曹操的军队刚掉过头 去,赵云指挥的兵马突然在一片擂鼓声中杀了出来。曹操的军队没有准备,在混乱 中自相践踏,不少兵卒陷入汶水中淹死,曹军大败。 强敌追来,紧闭城门,以防敌人,这是一般人的做法。赵云却营门大开,使敌 人不进却迟,在退军中遭到打击,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就是逆向思维法。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逆着常规思路的方向去考虑问题,从而开拓出一条与前人 不同的新路,将问题巧妙解决,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唐代宗时,正逢端午节,百 官朝贺,敬献礼品,皇上龙颜大悦,然而只有一人两手空空,他叫李泌。皇帝有点 生气,问道:“李泌,为何你不给我进献礼品呵?”李泌当即答道:“回皇上,臣 从头上戴的,到身上穿的,都是皇上赐给的,我只有一个躯体,一颗忠心,愿以此 献上。”代宗听后,高兴地说:“我所求的,正是这个。”谈到此,百官顿生嫉妒。 李泌没有任何损失却博得皇上欢心,这恰恰是李泌的高明之处。别人都送礼品, 李泌偏不送而是标新立异,巧妙地运用了逆向思维法,引起了皇帝的特别注意。时 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当然不应该过多地考虑如何送礼的问题,但这种处理问题的思 维方法,对我们却大有稗益。人们常说,温室里的花太娇嫩了,没有野生花的那种 倔强味儿;现在的孩子太调皮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于 是,这些温室里的花与孩子们便受到了太多地批评。假如我们也能够反过来想一想: 为什么温室里的花缺少野花的那种倔强味?为什么今天的孩子都发展成了任性的 “小皇帝”、“小公主”呢?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花儿在被移人温室的那一刻, 无力挣扎,也无法呼救,是人们抹煞了它们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人们在指责那些 “小皇帝”、“小公主”们时,却忽视了父母们的责任,是父母包办了一切,不给 他们提供一定的锻炼机会,说什么“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对孩子百般疼爱,全 方位的照顾,是父母们的骄纵造就了他们顽劣的性格。因此,站在这样的角度上, 我向社会呼吁,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才是当务之急,过多地批评和指责 孩子是不妥的。 作为少男少女,注意培养和发展逆向思维,追求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探究解决 问题的新思路,就能发展自己的智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但要明确一点,逆向思维, 标新立异,决不能等同于不问青红皂白,跟真理对着干,还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的要 求,符合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吕庆胜) 眼光应该放远一点 任国的公子做了一个大鱼钩和一条又粗又长的黑丝绳,用几头壮牛做诱饵,蹲 在会稽山上,把钓竿鱼钩投入东海,天天在那里钓鱼,钓了整整一年,也没有钓到 一条鱼。但他持之以恒,后来,终于有一条大鱼吞食了钓饵。任国公子钓到了这条 大鱼,把它剖开,制成鱼干,钱塘江以东,苍梧山以北,所有的人都饱餐了这条大 鱼。那些拿短鱼竿细钓线,跑到小沟小渠,守着鲇鱼鲫鱼这类小鱼的人,要想钓到 大鱼是很难的啊!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贪图小名小利的人是没有多大作为的,只有那些胸怀 远大目标能作长远打算,具有坚强毅力,不计一朝一夕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 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国管仲,便是一位具有长远眼光的豪杰。当时他辅佐齐工 征服了许多割据一方的诸侯国,后来只剩下南方的楚国不听齐国的号令了,于是, 齐国有几位大将军纷纷向齐桓公请战,而管仲却连连摇头。他对将军们说:“齐楚 交战,旗鼓相当,战争将用完我们辛辛苦苦积蓄下来的粮草;更何况,战争将使齐 楚两国几万生灵成为尸骨。”大将军们哑口无言。管仲于是便派一百多名商人到楚 国去购鹿。鹿是较稀少的动物,仅楚国有,但人们只把鹿作为一般的可食动物。齐 商人最初用三枚铜币买一头鹿,过了10天又加价为5枚铜币买一头鹿,最后又把价格 提高到30枚铜币。楚国人发现一头鹿的价钱可与千斤粮食相比,便纷纷制作猎具, 偷偷上山猎鹿。一年的时间内,楚地荒芜,铜币却堆成了山,楚人想用铜币去买粮 食,却无处买。管仲早已发出号令,禁止各诸侯国与楚通商,如此以来,楚军人饥 马瘦,齐楚一战,楚军大败。 读到此,我们不禁为管仲的深谋远虑所折服,他没有贪图眼前利益,急于求成, 而是不惜重金购鹿,使楚国土地荒芜,粮食缺乏,结果不战自败。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纷纷下 海经商,赚取钞票,“读书无用论”大有悄然兴起之势,我们中学生必须具有长远 的眼光,清醒地看到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缺乏知识,必将举步维艰,难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最终会被社会淘汰。 (陈传军) 活用激励思维 激励思维,即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千方百计鼓励、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的思维方法。生活中运用激励的方式不外乎两种:其一,是正向激励――奖;其二, 是反向激励――罚。 1988年,汉城奥运会结束之后,我国政府对夺取奖牌的运动员给予奖励。每块 金牌1.8万至2万元,银牌8000至1.2万元,铜牌5000~6000元。1992年,中国体育代 表团参加巴塞罗纳奥运会。咸阳保健品厂厂长来辉武宣布,独家对夺取奖牌的运动 员给予重奖:每块金牌5万元,银牌3万元,铜牌1万元,奖金共计百万元以上。 重奖之下,我国运动员在巴塞罗纳奥运会上取得了更辉煌的成绩。这与我国政 府重视体育,培养人才是密切相关的,但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与我国政府对夺取奖 牌的运动员予以重奖,进行鼓励也不无联系。这种激励“方式”一方面满足了运动 员物质方面的需求,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动力,促使运动健儿顽强拼搏,勇 往直前,促进了体育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利益的获得”。满足人们的需 求,是运用激励思维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在农村实行了土地 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物质需求,从而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 产的积极性,消除了“大锅饭”现象,促进了农业的生产。 正向激励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挖掘人们的潜能,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反向 激励同样能激发人的内在动力,顽强作战,敢于拼搏。春秋时期,鲁国有人放火点 燃了一个大柴荡,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熊熊烈火向南蔓延,大有烧到鲁国国都之 势。鲁哀公亲率众人救火,但人们却都去追赶被火烧出来的野兽,而不救火。鲁哀 公急中生智,下令说:“不救火的人,与战争中投降败逃者同罪!”命令刚一传开, 人们便纷纷救火,排除了危险。这里鲁哀公就是在危情时刻正确地运用了反向激励 的方法,调动了众人救火的积极性,从而化险为夷。 当然,凡事都要讲究个“度”,物质奖罚这种激励方式也是如此。在讲究物质 利益的同时,千万不能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多讲爱岗、多讲奉献,唯有如此, 才能组成和谐发展、蓬勃向上的群体。 学生的学习,更应灵活地运用多种激励方式,爱祖国、重知识,求进步,将来 更好地服务祖国,奉献社会。 让我们灵活地运用激励思维吧,它会帮你克服惰性,助你早日成才。 (王圣君) 因势利导 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立即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量对 策,说:“早去救好,还是晚去救好?”成侯说:“不如不救。”田忌说:“如果 我们不救韩国,韩国被打败之后,必须依附魏国,我看还是早救好。”孙膑却说: “现在韩魏尚未正式交战,早去,我们将代替韩国与魏国作战,势必蒙受极大损失, 不如等他们双方实力消耗了,再出兵相救,可以受利得名。”齐威王认为是个好办 法,答应出兵援救,并打发韩使回国。但齐国却依计行事,暂时按兵不动。 韩国认为有齐国的支援,拼命抵御魏军的进攻,但打了五次,都失败了,只得 再次派人向齐国求救。这时,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膜为军师,发兵救韩。孙膑仍 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挥兵直指魏都大梁。魏军主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把 军队从韩国撤回来。这时孙膑对田忌献策说:“魏国军队一向轻视齐国,认为齐国 军队不敢和他们作战。我们就此因势利导,引导他们中计。”田忌说:“那该怎么 办呢?”孙膑说:“我们可用减灶之计来蒙骗他们。第一天扎营时,要架造供10万 人煮饭的灶,第二天架造供5万人煮饭的灶,第三天只架造供3万人煮饭的灶,让敌 人以为我们的军队天天在减少。”田忌采用了孙膑的计策。 庞涓发现齐国军营炉灶天天减少,大为得意:“我早就料到齐军是胆怯的,只 有三天,他们的士兵就逃走了多半。”于是,他不用步兵,只带了一部分轻装骑兵 去攻打齐军。齐国军队已在马陵扎营。这里两旁是山,道路狭窄,地势险要,是埋 伏军队的好地方。孙膑估计魏国军队到夜间时才会赶到这里,于是让人在一棵大树 树干上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七个大字。然后在马 陵道两旁山上埋伏了弓箭手,等见到火光时一起射箭。 夜里,魏军到了马陵,树木丛杂,道路崎岖。庞涓看到那棵树干露出白木,还 写着一行字,便点起火把照看。顿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纷纷倒下,庞涓知道败 局已定,拔剑自杀。 至此,我们来分析一下故事的始末,孙膑之所以能以弱胜强,正是利用了魏军 轻视齐军的心理,加以引导,让他们产生了骄傲自大的情绪,然后,出其不意,将 他们打败。由此可见,因势利导的方法,在当时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崔方凯) 固执己见要不得 从前,有一头驴,从来不照主人的吩咐去做。主人要他往右走,他偏往左拉; 主人要他往东走,他偏往西跑,总是跟主人对着干。一天,主人赶着这头驴沿着弯 弯曲曲的小路向高高的山腰走去。突然,这头驴决定不在这条小路上行走,而是向 路边跑去,那儿是陡峭的山崖。眼看驴子就要从山崖上一头栽下去,主人一把揪住 驴尾巴。“回来,你这蠢驴!”主人说着,拽住他的尾巴,往山坡上的小道拉。 “偏往这边走,偏往这边走!”驴子顽固地说。由于驴子的劲大大,主人拽不住了, 只好松手,那驴子惨叫一声,从悬崖上摔了下去。 驴儿由于固执己见,最终走到了崖边,走到了自己生命的边缘,危急时刻,面 对主人的好心帮助,仍执迷不悟,结果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固然需要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见解,但必须时时对照 自己,及时地对错误观点加以改正,以更好地指导自己今后的行动。 古代有个叫蹶叔的人,他自信,且喜欢与别人唱反调。起初,他在龟山北面种 田,在地势高的平地种稻子,低温的洼地种高粱。他的朋友劝他说:“高粱喜欢高 原地势,稻子喜欢低湿环境,而你却弄颠倒了,不合乎它们生长的习性,怎么会有 好收成呢?”蹶叔没有听从朋友的劝告,固执己见。一直这样种了几个年头,搞得 粮仓里一点储存也没有了。他这才到朋友的田地里去察看。朋友的田地,果然收成 很好。于是他怀着歉意向朋友作揖道:“我知道悔改了。” 固执的蹶叔,起初不肯听从朋友的劝告,结果将事情搞得乱七八糟,哑巴吃黄 连――有口难言。但有一点是非常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那就是蹶 叔知错能改的精神。当他发现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时候,没有像那头驴那样“死” 到临头仍不知悔改。蹶叔的悔悟是明智的,我们也相信他的高粱、稻子从此会丰收 的。 蹶叔善于悔改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思想固执之人将是很好的启迪。 生活中,做事灵活,不认死理,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将事情处理得游刃有余; 学习中,要把握学科的规律,不死钻牛角,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才能灵活掌握各种 科学知识,以便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建设服务。 (吕庆胜) 可笑的荒谬逻辑 一天,王大妈去百货店,想给孙女买件背心。柜台上一位年轻的女售货员,正 同一位英俊后生津津乐道。“同志,同志!”王大妈连喊几声。女售货员爱理不理 地说:“干什么?”“我想买件黄色的小背心。”售货员漫不经心地拿出一条蓝色 运动裤来。“我不是买裤子,是要买背心,黄色的。”“真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