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我们和他们不一样 ――孙维刚的学生们 孙维刚是北京22中的数学教员,班主任。 22中是一所普通中学,但孙维刚却是一位不普通的老师。在他的名字之前可以 冠以数不清的荣誉称号:特级教师,北京市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 市“十佳”人民教师,全国十大德育标兵……。在他的名字后面又可以附上数不清 的成绩:他带的班在6年中9次被校区市评为“优秀班集体”,学生问君获第37届国 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1997年高考,全班40名同学平均分为558.67,600分以上的9 人,22人考入清华北大…… 在这里我们讲述的重点并不直接在这位教师身上,甚至不在他的学生们“骄人” 的学习成绩上;“我们和他们不一样。随便把我们班哪个同学拎出来和外班同学放 在一起,你会一眼认出哪个是高三(1)的。我们剃平头,穿布鞋,不唱流行歌曲。 这没什么不好,形成了习惯,我们觉得这样最正派。按照孙老师的意思,我们把所 有的脑细胞都用在学习上。”这是一年前孙维刚的学生、“剃平头,穿布鞋,不唱 流行歌曲”的杨维华的“自我评估”。一年之后,在北大和清华校园我再次见到孙 老师的第三轮毕业生,并访问了他们其中的数位――他们仍“令人印象深刻”地 “与众不同”着。 温世强的“思想总结” 眼镜,平头,礼貌,认真――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生温世强基本上保留了“孙 维刚的学生”的“标准照”。听这个T恤领子拐着弯的小伙子思路一跑一跳地说话, 一点儿也不觉得“呆板”或者什么“强权人格’”,相反,你会羡慕他,羡慕他单 纯却幸运,虽然“热血青年”,但仍然温和安全。 下面是温世强入大学一年之后写的以《学习的动力》为题的“思想总结”,它 是真正的思想总结,没有敷衍,没有言不由衷,那是他“认真反思后写下来的”。 学习动力,是个谈滥了的话题。从小到大,我一直受着各种学习动力的教育。 我的幼儿园在一个偏僻的县城,那时就啃着手指咿呀学语:“要为建设四个现代化 而茁壮成长好好学习。”小学到了北京,演变成一操场的人高举着拳头大吼“时刻 准备着”。可是准备着什么,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只知道在党的阳光哺育下,要报 答党的恩情,天天向上。然后就玩玩闹闹上了中学。中学的班主任孙维刚是一位杰 出的老师。一次家长会兼班会,数不清有多少人来听课,他讲的就是学习动力。他 给我们讲保尔的那句“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的话,告诉我们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而他的人生目的就是为祖国炼一炉好钢。他雄辩的口才把在场的人感动得热血沸腾, 涕泪横流,随后就是全班同学轮流表态。虽然在我人生短短十几年里我已表过无数 次这种态,但这一次我认为是最完美的。我深知恩师最喜欢的两本书是《钢铁是怎 样炼成的》和《普通一兵》,于是就顺着他的思想说了下去,从恩师的眼中我看到 了赞许,于是就忘乎所以地信口开河起来,从罂粟为什么开红花讲到了追求真理、 人民解放,等到发现自己跑题时已经快说到希特勒了,众人大眼瞪小眼,我像大傻 子一样“嘿嘿”笑了几声就摇头晃脑走下了讲台。老实说,这些还未深入理解的东 西怎么能做动力呢? 我当然有我的学习动力。最先支持我的动力是从一件事情开始的。一天,女班 长因为一件小事冤枉我,她说我故意捣乱并报告了老师。那时她的品德、学习甚至 体育都在我之上,我心里难受,暗暗发狠,我不服!我这个捣蛋鬼一定要超过你! 这个意念推动着我和她比着学习,比着锻炼。甚至吃饭也比比谁快。高中时曾沉迷 于TV―GAME中,这也成了我学习的动力。游戏里日文颇多,玩RPG就像是看天书。一 狠心买了一套日文教材,白天看晚上看,下课看上课也看,连考试的试卷背面都是 我默写的单词。就这么学了一年,再玩游戏就得心应手了。但看着满屏蚯蚓般的洋 文,心中有股说不出的酸楚,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只能玩外国人的游戏呢?难得一见 的国产货大都粗糙得难以下咽,一时的冲动便又成了我的学习动力。我要做中国的 软件设计师,我要进清华的计算机系!这支持我拼过了高三。 mpanel(1); 高三毕业了,考上大学的我却仿佛失去了依靠。一次和同学神侃,说到学习动 力,他说他为出国,早就想好了,美国物价高也不安全,移民到加拿大,到美国办 公司甚至精细到每年花多少美元,我眨巴着眼睛看着他,怎么也读不懂他脸上的表 情,幸福?自豪?这就是理想。我只知道我从心底厌恶他整个人!但这毕竟是理想, 是动力,会帮助他奋斗一生。但我呢?我努力地想着,和同学较劲,玩游戏?这些 眼皮子底下的东西真能指引我的一生?无忧无虑的我那晚上失眠了。脑子里翻来覆 去地折腾,思想又回到初中的那次班会,自己引以为豪的发言仿佛就在耳边,“人 活着应该让别人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话我远没有理解,那时的我根本不 可能理解。爱因斯坦把追求自身的享乐安逸称为猪栏的理解,我的那位以此为豪的 同学可人此类,而马特洛索夫的理想却是那么高尚,但又不是虚无飘渺的,只要愿 意,随时做得到,这就是我追寻的答案。班主任孙老师平素的教导一下子全都清楚 了,他就是这么做的,更希望我们也这样。 那夜我又重读了《普通一兵》。生活有了理想,学习有了动力,我觉得很充实。 因为我知道还有的是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我差得还很远。萨沙是一名共青团员, 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法西斯的机枪眼;我中学的老师孙维刚是全国人大代表,中 国数学学会常任理事,被誉为“北京市最好的数学老师”,但迟迟不申请加入中国 共产党,只因为他觉得自己还不够党员的标准。我也是一名共青团员,我不敢和他 们相比,惟一能做的就是和他们一样,让我活着,使别人因我的存在而得到益处, 而更幸福。 陈帆日记 “谆教诲,呕心育,恩师志,誓相继,畅胸怀荡尽长空曲万里,不信前途有荆 棘,敢叫苍天满豪气,笑碧海搏浪弄轻舟,回眸际――”这半阂豪情满怀的《满江 红》的作者不是二三十年代的革命英烈,而是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陈帆,这 是他高中时代听孙维刚老师追忆往事时写下的感怀,它被作者工工整整地誊在日记 本里――这是一本印着椰子树和席慕容诗句的日记本,曾经上锁,曾经是一个少年 的秘密。 1995年8月10日 三天不上课了,今日回到教室,只见地面纸屑狼藉,积了不少灰尘,孙老师走 上讲台,满面春风被紧锁的双眉挡在了门外。“有些人就是在猪圈里也能过活,在 垃圾箱里也能上课!”说罢,便弯下腰去,以手拭地,在堆积着粉笔末儿与尘土的 讲台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迹。“都给我扫,”孙老师说道,正如我所料,“用手扫”。 我以纸代手扫了几下,便去仔细地洗我不很脏的手。可是我没料到,扫完后孙老师 余怒未尽,“都把手举起来,我要看谁的心灵最干净!”孙老师此举在于让同学们 扫去心灵上的尘土!望着同桌温世强一双灰白的手,我不敢看自己的手,不敢四顾, 更不敢看孙老师。我心灵中的龌龊和鄙陋在我一尘不染的手上暴露无遗。我惭愧地 弯下腰,手上也沾满了尘土。 此后,我便多了面心灵的镜子,使我可以随时检讨内心。我为曾有一双一尘不 染的手而羞愧。 1995年8月22日 今天看了电影《巴顿将军》,才明白他的部队所向披靡的原因,一句话:严格 的军纪加艰苦的训练。巴顿的一句名言:我的部队只前进不后退。事实也正是如此。 他的部队在横扫欧洲的过程中解放1万多城镇,消灭法西斯军队150多万人,从不后 退,可谓神勇。而“勇”这作战中至为重要的一点却很难做到,需要有严格的纪律 做保证。 即使有了严格的纪律,并非每个军队都能像巴顿的第三军那样刚从火线上拉下 来,在大雪里走100多公里,不吃不睡立刻投入战斗,这就牵扯到“实力”问题了。 不言而喻,实力只能来自于艰苦的训练。英勇和实力是巴顿部队成功的原因。我想, 无论做何事,要想成功,有胆有识缺一不可。 1995年8月25日 我们搬进了新教室,自然要好好整理一番。我领到了擦灯管的任务,擦到第四 盏时,发现上面积了厚厚一层尘土,显然至少有半年多没人动了。我有些犹豫,这 一擦尘土准会落在我身上。在这一瞬间我瞥见了我的手,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两个星 期前孙老师火辣辣的目光的灼烤下。我惭愧,我自责:犹豫什么?你已经错过一次 了! 1995年8月31日 今年我游了一个月的早场(8月),除了游泳技术大有提高外,每次下水更是对 意志的磨炼。清晨,我站在池边,虽然没有风,但我却可以感到水面浮来的凉气。 我鼓足勇气迈出步子,可足尖一触水面,一股寒气便席卷了我的全身,使我的毛孔 都紧缩起来。“今天不游了”,我想。每当此刻,便有一个声音高喊着:“退怯了 吗?懦夫!这样软弱也想成大业?”我感到羞愧、愤怒,我让这愤怒在我心中堆积, 最终化为力量将我推向池中,我一跃入水,刺骨的凉水把我的愤怒推向极点,我不 顾一切地向前游……就这样我征服了自己。 在我第31次成功后,我想,我仍不具备钢铁般的意志。但我敢面对新的挑战, 因为我手中握着一件征服懦弱的宝器――化愤怒为力量。这是游泳的另一收获。 明天,我将用洗凉水澡的方式代替游泳。我要日复―日地与自己斗争。在千百 次战胜自我的过程中,铸成坚不可摧的意志。 回顾这些,陈帆说,“口气幼稚些罢了”,但他没有否认他曾坚信的价值: “从孙老师那里,我吸取了世上最好的东西,诚实、正派、认真和给予。” 王一:我为什么活着? 王一,当年高三(1)班、如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班长。我见到他 是在临近暑假最热的那几天,他接了电话问我的地址,一小时后骑车从清华大学赶 到东四。白衬衫、黑框眼镜、满头大汗的王一,据说家境优越,中学假期常到赛特 门前擦车,大学生活费不过300元。 “把现在的班建成当年的‘高三(l)’”,除了班级建设的目标,班长王一的 个人理想是“成为有见地有创造有用的经济学者”,他说他选择经济学专业,“是 想找到一种方法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正在读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刚刚完成题为《国企改革中的产权问题》的 论文,假期前往山东济宁调查,“安排满满的”王一说他“也曾经迷茫过,消沉过”。 “人为什么活着?为了因我们的存在而使他人感到更幸福。”这是苏联小说 《普通一兵》中马尔加爷爷的答案。王一并未真正琢磨这句话的内涵,直到“有一 天”――“那是初三,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会在阳台上想到死,那是一种猝不及 防的恐惧……没有别的答案,没有比这个更有可能超越死亡和恐惧的办法……”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