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兄弟隔膜 意奥兰尼的学习和生活,给了孙中山很多的知识与收获;孙中山则从知识与收 获中获得很多的启迪与教育。他欢快地、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 在这良好而丰厚的土壤里,孙中山就像一棵破土而出的幼苗,拼命地吮吸营养,充 分地消化吸收,茁壮成长。 然而,孙中山并不是没有烦恼,他的烦恼,来自他的国家,其中之一就是国家 的旧礼俗给他留下的那根辫子。 那时的西方社会,人们向来歧视东方人,看不起东方人,尤其鄙薄中国人。西 方人的这种自矜自傲的优越感,有形无形地濡染了他们的子弟,因此,在意奥兰尼 这个西方子弟占多数的学校里,中国人自然成了他们玩笑、嘲弄的对象。 一天,那是孙中山刚入学不久,他队宿舍往教室走,刚走出宿舍楼,就听见几 个洋人子弟在他的背后嘀嘀咕咕。他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是,从他们对他的比 画中,从他们的神态表情中,他看得出那是在议论他,嘲笑他。 他看了看他们,一股愤怒的火窝在心头。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继续默默地往前 走。 他边走边想,这些洋人到底嘲笑自己什么呢?他往周围看了看,终于明白了。 洋人所穿的,是短捷挺刮的西装,系着领带,梳着分头,蹬着锃亮的皮鞋;而自己, 穿的是长袍马褂,戴着瓜皮圆帽,脖子后还垂着根小辫子,走起路来晃晃荡荡的, 确实与学校的整个环境氛围有些不协调。但是,他转念一想,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 的民族风俗与习惯,谁也不能说就一定比别国强。而嘲笑别人,只能是自己无知的 一种表现,就像自己第一次看到轮船上的海葬那样,硬要以自己所习惯的土葬去否 走别人的海葬,那不是显得很幼稚、很可笑吗? 这样一想,孙中山的气就平息了。他觉得不值得为这事生气。那些洋人要笑, 就让他们笑去好了。 可是那些洋人都并不觉得嘲笑别人是什么幼稚无知,相反,他们把孙中山的宽 宏大度当作软弱可欺,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嘲笑与凌辱泼向孙中山。 一天,孙中山坐在一棵大树下看书,正看得入神。突然,一阵巨疼从头部传遍 全身,原来是一个顽皮的洋同学,紧紧攥住了他的辫子。孙中山连忙护住头发,以 减轻疼痛。然后偏转身子,大喊道:“快放开!快放开!”可那顽皮蛋不仅没松手, 反而绕着树干转来转去,开心得哇哇大叫。顿时,又围上来几个洋同学,他们像看 把戏似的,看着孙中山被拖来拖去,用手捂住头顶的痛苦模样,反而一个个乐得哈 哈大笑。那攥辫子的家伙开心够了,才松开手。 孙中山怒火中烧,他握紧拳头,忽地冲上前去,猛地一拳,狠狠地落在那洋小 子的脸上。那洋小子正在得意,突然被打得后退了几步,疼得哇哇喊叫起来。他一 清醒过来,连忙摆出架势同孙中山扭打起来。但这洋小子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个 文静瘦弱的中国学生,力气竟然那样大,他不仅占不了丝毫的便宜,反倒被孙中山 推搡得晃来晃去,好几次差点摔倒。尤其是他的拳头一碰上孙中山的拳头,就像撞 在坚硬的铁块上,骨头像是断了似的,他不免有些发怵了。 旁边的同学见事情闹大了,忙上来将他俩拉开。孙中山仍是怒气未消,一副凛 然不可侵犯的样子。那洋小子自知理亏,又不是孙中山的对手,就借着同学们劝阻 之机,顺势下了台阶,嘴里喃喃地走开了。 从此,那些洋同学再也不敢拿孙中山开玩笑,更不敢欺辱他了。 那天,孙中山回到自己的宿舍,依然愤愤不平。但同时,他又感到脖后的小辫 子确实别扭。他叹口气,握住自己的辫子,陷入了沉思。 同室的同学看着孙中山那又气又闷的样子,就劝他,干脆把辫子剪掉算了。 孙中山确实很想把辫子剪掉,但他并不图一时之快意,他想得很深很远。 过了一会儿,他才回答道: “留辫子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的结果。我一个人剪掉辫子又有什么 用,这耻辱还不是留在所有中国人的头上?等到大多数中国人都想将辫子剪去的时 候,我也会毫不迟疑地剪去的。到那时,我们还应该把中国人所遭受的其他种种耻 辱一同洗雪掉。”孙中山说完,又陷入了沉思。 光阴荏苒。孙中山已在意奥兰尼学习了两年。在这两年里,孙中山除了学习了 很多西方的知识,也接触到了西方的《圣经》,并逐渐迷上了基督教。 而这样一来,便引发了孙中山与他大哥的尖锐冲突。 《圣经》也是意奥兰尼学校的必修课程。为了使学校内的华侨寄宿生成为忠实 的基督徒,校长韦礼士牧师费了不少心思,花了很大工夫。 韦礼士牧师单把几个中国学生集中起来,专门派了一位牧师去给他们讲授《圣 经》。一开始,孙中山和他的同胞都很反感,根本不想听福音传教士的宗教宣传, 他们甚至以罢课相威胁,弄得那位牧师毫无办法,只好抱着经文,愤愤离去。 这时,韦礼士校长来了。他对中国学生说,“你们如果不想听福音,那也可以, 但必须离开意奥兰尼学校。”这就意味着,要在意奥兰尼呆下去,就必须研习经文。 孙中山和同学们面面相觑,无可奈何,不敢再说什么,只好屈从了。 但先前的那位牧师却无论如何不肯再来。于是,韦礼士校长便亲自担当起给中 国学生传教的任务。他讲课,严谨不苟,要求他的学生必须熟悉经文,不容有半点 的偷懒与疏漏。同时又规定他们必须和学校所有的寄宿生一样,每天早晚两次在学 校教堂祈祷,星期天则要到学校附近的圣安德勒教堂参加唱诗班,作礼拜。没有特 殊情况,绝不允许缺席。 mpanel(1); 韦礼士牧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态度则显得温和亲切。他从不高声说话,但是在 平和的话语中却给人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他不时地与他的夫人一道,来到中国寄 宿生中间,与他们同桌吃饭,一边吃,一边与孙中山等闲聊几句,并且常常讨论教 义,又使得学生们愿意与他接近。 就这样,韦礼士校长用强制与诱导的两种手段,把孙中山等中国学生都吸引到 基督教上去了。 于是孙中山对基督教的教义十分向往和推崇起来。他不仅专心攻读《圣经》, 认真按照韦礼士校长的要求去做,而且热心参加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俨然成了一 个虔诚的基督徒。他觉得这样做还不够,为了表现他的虔诚和对基督教的信念,他 甚至萌发了要受洗入教的念头。 一次,孙眉来学校看望孙中山,孙中山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哥。 大哥一听,气得大发雷霆,咆哮道: “谁让你信基督教的?竟然还想入教做基督徒。你趁早死了这份心!否则我就 停你的学,叫你回老家去。听见没有?”兄弟之间一向相处得很好,孙中山十分敬 重他的大哥,很感激大哥带他走出落后的中国乡村,送他来这样的学校学习西方的 知识。孙眉则非常关心、爱护他的阿弟,很喜欢阿弟的机灵、聪慧,喜欢阿弟的文 静、有礼、肯干、好学。可是,今天的大哥,怎么发这么大的火? 孙眉的怒火其实早已孕育了。只不过到今天才一下子集中爆发出来。 那是两个月之前,学校放暑假。孙中山回到孙眉的农场,他看到屋里烛光辉映, 香烟缭绕,有病的工人,不找医生医治,却跑在关羽神像前,口中念念有词,虔诚 地祈求夫帝保佑,驱除病魔。他对这种愚昧行为感到气恼,就劝导那些工人,说: “生了病,应该请医生治疗,关羽不过是三国时蜀国的大将。战败让孙权给杀了。 他连自己都保不住,怎么可能降福人间,替后人消灾免病呢。”接着,孙中山来到 大哥的房里,悄悄地把大哥供奉的关羽画像扯碎扔掉了。 那时,旅居檀香山的粤籍华侨,都供奉关羽。因为,关羽忠肝义胆、患难与共 的品格,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寄托。他们希望关羽能带来好运,帮助他们渡 过难关。 可孙中山竟然把关羽的像撕碎了,这实在是大大触犯了众怒。对此,孙眉当然 也很生气,但他那时以为是阿弟调皮,也就没多责怪他。 岂知他撕碎关羽像,原因竟然是信上了外国宗教!这真是忘本和大逆不道! 孙中山还从未见过大哥发这样的火。他惶惶然瞥了大哥一眼,心里不觉有些害 怕。尽管他心里很是不服,他不明白入教有什么不好?也不明白入教妨碍了大哥什 么,以至大哥要如此强烈地反对。但是,他不想把事情弄僵,既不想拂了大哥的面 子,更不想失去求学的机会。于是他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用沉默来表示应允大哥 的要求。 这时,韦礼士校长正好也在一旁,他见孙眉如此强烈地反对孙中山入教,便堆 下笑来,一面劝孙眉不要生气,一面又劝孙中山,让他听大哥的话,暂时不要入教。 一场冲突就这样平息下来。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暂时平静,孙中山与孙眉都是性 格刚强的人。他们只要认定了某件事没做错,就不会轻易改变和放弃。 隔膜产生了,而兄弟俩相似的倔强个性正孕育着一场更大的冲突。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