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面粉大王荣氏兄弟   1873年9月23日,无锡荣巷的荣熙泰家,第一个儿子荣宗敬出世了;时隔两年, 1875年8月4日,第二个儿子荣德生也来到了人问。   荣巷位于无锡西郊惠山南麓,是荣氏家族聚居的地方。荣家祖上曾经做过大官, 可是到了荣熙泰这一代,家境已经很差。荣熙泰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进铁匠铺当学 徒;甚至连母亲去世后的安葬费用都没有,只好变卖家产。后来荣熙泰便长年在外 给商家当账房先生,给官僚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荣熙泰再也没有想到,就是他的这两个儿子,后来会成为中国著名的面粉大王 和棉纱大王,而且荣德生的儿子荣毅仁,还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荣宗敬和荣德生,虽是同胞兄弟,但是性格气质却完全不同。哥哥荣宗敬长着 一张长方脸,心胸开朗,雄心勃勃,思路灵活,有一种使人不能不服从的魅力。他 喜欢野外活动,夏天整日泡在水边,捕鱼捉虾,钓鳝抓蟹,样样都是好手;冬天下 了大雪,他领着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更爱滚雪球……   弟弟荣德生一点也不像哥哥.他是国字脸,浓眉毛,厚嘴唇,一副憨厚模样。 他直到4岁还不开口说话,父母都担心他会不会是个哑巴;5岁上他总算终于说话了, 但一直少言少语,老实本分。因为他排行老二,邻居们都戏称他为“二木头”。小 德生很少出门,像女孩子一样,常常闷在家里,帮母亲纺纱、养蚕。夏天,母亲忙 得满头大汗,小德生总是一声不响地陪在母亲身边,一会为母亲扇扇子,一会递毛 巾给母亲擦汗,十分懂事。   虽然家境贫寒,但荣熙泰深知,只有让孩子好好读书,将来才有重振家业的希 望,所以很重视两个儿子的学习。荣宗敬7岁进私塾,立刻显示出他过人的聪明,只 要老帅稍加指点,他就能够领悟,作文也总是写得很出色。荣德生7岁时,父亲却有 些犹豫,怕他跟不上学业,所以便用硬纸板剪了300个字块,自己在家里教他,每天 学10个生字。没料到荣德生学得很快,后来学算术,背“九九表”,“二木头”也 毫不吃力。父亲这才发现,这个不声不响的孩子有着非凡的记忆力!第二年,荣德 生也进了私塾。他对学习的兴趣十足,上学读,回家读,还把古诗词写成小纸条贴 在墙上、蚊帐上随时复习。许多经典著作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使老师赞叹不 已。   1886年,荣宗敬14岁,就不得不离开学堂,帮助父亲支撑这个家。经父亲的朋 友介绍,小小年纪的荣宗敬,独自扛着铺盖卷闯进了大上海,在南市区一家铁锚厂 当学徒。荣宗敬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一心想干出点名堂来。可是他毕竟太小了,工 作又累,又不会照顾自己,不久就染上了伤寒,只得回家治病调养。可是荣宗敬明 白家中的艰难,所以身体刚好些,就又返回了上海。这一回,他进了永安街豫源钱 庄当学徒。   这时,荣德生还在读书。他的私塾老师还是个有名的医生,所以常常被人请去 看病。老师经常让荣德生代他为小学生上课。荣德生因此得到了许多的锻炼机会。 休息的时候,荣德生喜欢用纸板和麦秆编织工艺品,用旧纸折叠新鲜的小玩艺,显 示出他的创造精神。父亲对荣德生抱有很大希望,认为他将来一定能够考科举当大 官。可是懂事的荣德生,心里却羡慕哥哥已经在为家庭分忧。在1888年,他就背着 父母给哥哥写了一封信,请哥哥代他也找一个职业。   上海的职业并不好找,直到第二年,通顺钱庄开业,荣宗敬才通过朋友,为弟 弟也谋得了一个学徒的机会。15岁的荣德生,也乘着小木船摇进了大上海。   学徒的工作繁重而且单调,按规矩,连扫地、擦桌等琐碎的家务事,也是由学 徒承担的;相反真正的钱庄业务,反而轮不到他沾边。还是个孩子的荣德生,几乎 闷出病来。有一天休息,他就一直玩到天黑上灯了才回店。店主很不高兴。一位姓 窦的账房先生叹息说:“学徒3年,转眼就过去了。学到本领的人,将来能当先生; 学不到本事的,将来还会怪先生没本领!”荣德生猛然惊悟,第二天就主动去向窦 先生请教。窦先生很欣赏他的悟性,悄悄地把平生学问都传授给荣德生。荣德生学 得很快,没过多久,记账、结算、看钱、兑银等钱庄业务的基本功,就都难不住荣 德生了。除此以外,他还练出了一手好书法。每逢过年,左邻右舍都争着来请他写 春联。 mpanel(1);   1891年,荣宗敬学徒满师,经人介绍进入上海南市森泰蓉钱庄当了跑街,负责 在无锡、江阴、宜兴三个地区联系客户、发展业务。他求知欲非常强,不但对经手 的各种金融业务专心研习,而且对客户所做的生意也很关注。这样,他渐渐积累了 不少各地小麦、棉花生产和销售行情的经验,为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年以后,荣德生也学徒满师。当时父亲正在广东为当税务官的姑父朱仲甫管账, 姑父对德生很欣赏,所以把他也招去了。荣德生在广东,工作之余,仍然发奋自学, 研读了大量书报。因为广州当时是外国商人来往较多的地方,荣德生也学到了一些 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   由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吃了败仗,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荣宗敬和荣德生 先后失业回家。1896年初,荣宗敬跟父亲来到上海,重新寻找职业。这时的上海, 已经是中国商业经济的中心。进出口贸易的繁忙,以及民族工业的崛起,使得金融 流通量与日俱增。从事金融业的朋友大多发了大财,许多人劝他们不要再去给人家 做帮手,干脆自己开一家钱庄。   荣熙泰想,办钱庄开支不算太大,管理也个复杂,两个儿子又都是学钱庄出身, 业务上有基础,人手现成,只要筹集到一定的股本,拉到一批客户,成功的可能是 很大的。因此他下了决心,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又找几位朋友合伙,在上海鸿升 码头开办了广生钱庄。由荣宗敬当经理,荣德生管正账。荣宗敬虽然是初次当家, 但显得十分老练。仅仅一个月后,业务发展,广生钱庄又在无锡设立了分庄,由荣 德生当经理。小弟兄俩初试身手,成绩居然不坏。不幸的是,新的历程刚刚开始, 父亲荣熙泰就因病重逝世了。他一生奔波劳碌,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却积累了丰富 的生活经验。临终之际,他嘱咐儿子们,一定要兄弟一心,踏踏实实,共谋发展。   第二年,上海的金融业又经历了一场风波。广生钱庄的几位合伙人,唯恐赔了 老本,急急忙忙要抽回股本。荣宗敬和荣德生咬紧牙关,将别人的股金全数退回, 独资接办了广生钱庄。由于他们经营稳妥,不搞投机,两年以后,盈利就将近万两 白银,使当初撤股的合伙人后悔不迭。   1899年,荣德生再次应邀到广东去帮姑父管账。因为钱庄的业务比较稳定,荣 宗敬一人也能应付得下来,荣德生就放心去了。广东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窗口,这里 的人思想活跃,没有框框,敢于开拓,善于经营,这些都使荣德生大受启发。当时, 介绍西方科技和实业的书籍也纷纷出版,这引起了荣德生的浓厚兴趣。有一次,他 读到一本《美国十大富豪传》,书中介绍了美国10个大资本家怎样依靠兴办实业发 家致富的经历,也证明了实业的发展能够使国家迅速富强起来。这本书荣德生读了 许多遍,联想到上海、广东的许多外国企业大获利润的实例,他惊喜地发现,这个 世界上居然还有比钱庄更赚钱的事业。   第二年8月,荣德生风尘仆仆回到上海,刚进家门,他就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迫不及待地与哥哥商量起办实业的事来。荣宗敬完全赞成弟弟的意见,他坚信,只 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在生活中找到致富的捷径。他们进出书店、图书馆,翻阅各 种实业杂志,仔细地研究该投资哪种实业。荣德生在广东管账时注意到,外国进口 物资中,面粉的数量最大,就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销路也很广;荣宗敬在钱庄业 务中也发现,用来买棉花和麦子的钱款数量最大。弟兄俩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面粉上 面――显然,面粉是个大有赚头的行业。   他们决心创办一家面粉厂。   当时,全中国已开办的面粉厂只有4家:天津贻来牟、芜湖益新、上海阜丰以及 英商在上海经营的增裕。这4家面粉厂各有特点。荣氏兄弟没有经验,也不懂技术, 很想通过考察这几家面粉厂的情况得到启发,所以一个一个前去登门拜访。然而, 各个厂家都采取了“技术保密”的态度。阜丰面粉厂根本不让外人进门;增裕面粉 厂稍好些,经过朋友说情,同意荣氏兄弟进厂参观,但洋人只许他们在楼下走马观 花地看一下,关键的轧粉车间在楼上,却不准他们上楼;芜湖益新面粉厂也一样, 只看到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使人不得要领。但是,荣氏兄弟克服了重重阻力,一 边细心观察,一边虚心求教,将在各家面粉厂看到的一鳞半爪、细枝末节慢慢地拼 凑起来,居然将面粉生产的全过程理出了一个头绪!同时,他们调查研究了国外粉 机的性能、特点和价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选用英国机器配法国石磨,这 样机器性能较好,而价格又较便宜。   尽管如此,荣氏兄弟二人手中的资金,也远远不能满足建厂的需要。他们决定 采取招股集资的办法。姑父朱仲甫这时正在家闲住,愿意与他们合作,负责在苏州 招股;荣宗敬和荣德生除各自出资若干,另外再在无锡招股。厂址选定在无锡。朱 仲甫负责向两江总督府申报备案,并且申请10年的专利权,荣宗敬在上海订购机器 设备,同时主持广生钱庄的业务,荣德生则去无锡征购土地、建筑厂房和安装机器。   1901年,随着20世纪的开始,荣氏兄弟的事业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荣德生 经过实地勘察,反复比较,选中了无锡西门外的太保墩作为建厂地址。这里三面环 水,交通便利,原料小麦可以从水路直接运进厂里,成品面粉也可以顺利运往市场。 这是无锡历史上第二家近代企业,所以二月初八破土动工时,引起全城轰动。   可是,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会受到旧势力的阻挠的。当地的一些土豪劣绅, 因为荣德生没有请客送礼款待他们,所以心怀不满,竟纠集起来,向县衙门告了一 状,说荣德生私占公有土地,破坏地方安定;又说工厂的烟囱正对着城内的大成殿 和学宫,破坏了风水,今后无锡人就不能考状元做大官了!当时还是清朝,县大爷 也是个糊涂虫,居然下了一道命令,勒令工厂停建,迁往别处。   荣氏兄弟大吃一惊。后来打听出原因,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可是工程已经被迫 停了下来,荣德生只得在县衙门里据理力争。他找来地区图册,证明工厂并没有占 用公地。至于破坏风水,更是无从说起:工厂在城外,学宫在城内,隔着一条护城 河,和一座城墙,根本互不相干。荣宗敬历来敢作敢为,毫不在乎地说:“我们有 两江总督的批文,不必理睬这小小的县令!”朱仲甫毕竟是做过官的人,知道官场 的复杂,县令官虽不大,但是顶头上司,弄毛了十分麻烦。他权衡进退得失,主张 索性把官司闹大,再闹到两江总督衙门去,因为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 洋务办实业的官。   果然,刘坤一下了批文,要县令认真妥善处理这件事。可是那县太爷并不管是 非曲直,他认为荣家把官司弄到上级去,是不给他面子,更加从中作梗。官司一直 拖了下来。到了梅雨季节,河水猛涨,太保墩三面灌水,工地全被淹没。正在这时, 荣德生的妻子和未满周岁的儿子先后患了重病。这真是祸不单行!荣德生顾不上照 顾妻儿,整天泡在工地上,奔波在风雨中!尽管如此,他仍不肯屈服,决心把这场 官司打到底。   朱仲甫从中周旋不已,暗里送了几百两银子的礼,刘坤一七次过问这桩官司, 一再作出批示。可是地方上那些豪绅仍然纠缠不休,县令也就故意一拖再拖。到了 这年的11月,刘坤一也弄得不耐烦了,在第八次批示中,干脆强硬地宣布:知县办 事无方,革职留用,以观后效;阻挠工厂施工的人,都清查出来,等候处理!这一 来把个县太爷吓坏了,赶紧去通知那班混蛋绅士,叫他们不能再闹下去了!   工厂这才能够继续施工建设。1902年3月,保兴面粉厂终于建成,投入生产。开 机那一天,前来祝贺、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有股东们和亲朋好友,也有当初反对过 建厂的人,连那个差点把官帽子玩掉了的县太爷亦在其中。   到1902年底,全国开工的面粉厂共12家,其中8家是中国人投资创办的。保兴面 粉厂在当时是规模较小的一家,它仅有4部法国石磨,3道麦筛和2道粉筛,但它采用 了60马力的引擎,装备技术与当时各厂相比是较先进的。全厂雇佣工人30多人,一 昼夜生产面粉300包。虽然设备简陋、产量不高,这个小厂的诞生却标志着荣氏兄弟 开创近代工业的开始,奠定了荣氏兄弟“面粉大王”事业的基础!   保兴面粉厂却没有能“保证兴隆”,因为它生产的面粉,销路并不理想。一方 面,江南人的主食是大米,面粉的需要量不大。另一方面,打败了官司的豪绅们不 甘心失败,到处散布谣言。有的说:“保兴面粉厂的大烟囱是用童男童女作祭品, 才竖起来的!”有的说:“机制面粉看着颜色雪白,吃了不好消化。”有的甚至说: “保兴的面粉中掺有毒药,已经有某家的姑娘吃后中毒身亡了!”传得人心惶惶, 各家面馆、点心店都不敢买保兴的面粉做点心,宁愿多花钱去买质量较差的土制面 粉,结果造成保兴的面粉严重积压。   面对重重困难,荣氏兄弟没有气馁,他们坚信,只要货真价实,就一定能争取 到买主。荣德生采取了两条促进销售的措施。一是派人到本地各面馆、面店、点心 店去推销,采取降低售价、先吃后付款等优惠条件,吸引消费者;为了照顾本地人 的习惯,他们甚至将机制面粉和土面粉混和起来出售,价格比土制面粉还低,这样 终于使一部分当地人开始接受机制面粉,什么“有毒”、“没营养”之类的流言蜚 语也就不攻自破了。另一方面,他们认识到,南方人的饮食习惯是以米为主,面粉 的需要量不可能太大,所以要向北方谋求销路。然而,荣氏兄弟长期以来的活动范 围一直限于南方,对怎样打开北方的市场一无所知。   无巧不成书,有一天,荣宗敬在恒来油麻店正好碰上专门在北方搞推销的无锡 人王禹卿。王禹卿也是个有才志的人,善于察言观色。他见荣宗敬忧心忡忡的样子, 便问起缘由。荣宗敬就把保兴面粉销售不畅的困难如实告诉了他。王禹卿听后,当 即坦率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销售之道就是财源之道。经商的人不善销售是不可 能发达的。就面粉而言,市场主要在北方,宝号局限于苏州、上海一带,当然打不 开局面。依我之见,应在山东以北,远出山海关到东北各省广开销路!真能做到这 样,别说保兴日产300包面粉,就是你日产3000包面粉,也不愁销不出去。”   荣宗敬一边听,一边想自己的心思,这时突然开口说:“王先生,您在恒来油 麻店,一个月薪水是多少?”   王禹卿如实答道:“3块银元。”   荣宗敬当场对他说:“你到“保兴”来吧,我每月给你12块银元。”见王禹卿 没作声,荣宗敬继续不动声色地说:“销售面粉的佣金,惯例是2%,我给你10%。 这笔钱全部由你支配!”   3天之后,王禹卿来到保兴面粉厂的批发处。荣宗敬说话算话,将北方的销售事 务全权委托给他。王禹卿多年在北方经营,与北方的商家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所以保兴面粉很快在北方站住了脚,库存一销而空。到年底结账,不但没有亏本, 居然还略有盈余。王禹卿被任命为销粉部主任,月薪也增加到30块银元。   荣氏兄弟这才松了一口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向靠做官赚钱的朱仲甫,觉得办厂两年,油水不大, 麻烦倒不小。他对办实业失去了信心,所以决定抽出他的股金,再回官场去做官。 顿时,荣氏兄弟在资金上发生了严重危机。有个在怡和洋行当买办的祝兰肪听到消 息,立即托人转告,表示他愿意独资购下“保兴”。荣氏兄弟又一次面临命运的转 折关头。他们思前想后,最终作出了决断:事业刚刚开始,前景已经看好,怎么也 不能轻易放弃!他们咬紧牙关,一方面追加自己的股金,一方面也吸收了祝兰肪等 的新股,扩充资本。为了表示这是一个新的开端,他们将厂名也改为茂新面粉厂。 荣德生担任经理,荣宗敬担任批发经理。   幸运总是属于具有坚韧不拔精神的拓荒者。   1904年初,由于日俄战争爆发,俄国人在东北开设的面粉厂纷纷停产,而交战 的日、俄两国,以及东北各地对面粉的需要量却直线上升,面粉的价格也随着不断 上涨。荣氏兄弟现在不是为销售发愁。而是为产量有限发愁了。这种时候,谁有面 粉谁就可以赚大钱啊!他们果断地决定扩大茂新厂的生产能力,用分期付款的方式, 订购了6部英国钢磨,并自己仿制了辅助设备。19O5年8月,新厂投产出粉,不但日 产量由300包增加到800包,面粉质量也有明显提高,每天的盈利就达到500两白银, 当年的利润高达6.6万两白银。这是荣氏兄弟自开设广生钱庄以来获利最多的一年!   赚到了钱,荣氏兄弟首先考虑的,还是事业的发展。他们采取少发股息、不分 红利的办法,把赚来的钱尽可能多地投入到扩大实业中去,在短短的时间里,就从 1家厂发展为12家厂,生产能力占到全国面粉业的1/34,生产的“兵船牌”面粉成为 享誉海内外的名牌产品,荣氏兄弟也成了当之无愧的“面粉大王”。   在面粉业成功的鼓舞下,荣氏兄弟又向棉纱业开拓,在无锡办起了纱厂。后来 又向上海和内地发展,先后建成4家纺织厂,形成了在“衣”、“食”两方面都颇具 规模的轻工业体系。                (薛冰) 小草扫校||中国读书网独家推出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