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二十三章   英布之国上任后,首先面临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英布虽然已是老资格的 诸侯王了,但不管是楚的九江王还是汉的淮南王,以前都是以打仗为主。总结起来 无外乎是攻打别人和防御别人的攻打,也就是说,自打出道以来,他英布的唯一任 务就是打仗、打仗、打胜仗。可现在不同了。现在天下统一了,太平了,再也没有 什么仗可打了。国家的工作重心由武装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他作为一个王 国的最高领袖,目前首要的任务是治国安民。   他曾经召开过几次高层会议,就治国方略进行过反复讨论。然而这些所谓“高 层”,多是行伍出身、斗大字识不了一筐的大老粗。要是让他们攻城略地,冲锋陷 阵,那是没得说的;但要说治国安民,他们可就干瞪眼了。   然而国是必须治的,民也是必须安的,经过多年的战乱和动荡,社会生产力遭 受到致命的破坏,到处都是战争留下的创伤,正可谓山河破碎,满目疮痍,饿殍遍 野,民不聊生。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治理好一个国家,远比攻下一个国家要困难得 多。   治国是需要方针的,但这个“方针”该怎么定,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 的人倡导儒家的“以德治国”,有的人认为应当坚持法家的“以法制国”,有的人 又认为最好还是采取道家的“无为而治”,总之,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作 为一国之君的英布自己也拿不定主意。   端午节到了,吃粽子、划龙舟是淮南国人的传统习俗。秦统一天下之前,淮南 国的寿春是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这儿的民众对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怀有深深的敬 意。他们把这种敬意贯穿在端午节的祭祀活动之中。   粽子自然是各吃各的,可划龙舟显然是一种聚众性的竞赛活动。前些年因为战 乱,大家只顾保命,自然没有心思搞什么龙舟竞赛。现在天下太平了,于是又有好 事者出来牵头,联系安排龙舟的赛事。在这一带,每次大规模的龙舟竞赛活动都是 在芍陂(安徽省寿县南五十公里)举行。芍陂是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修建的 天下第一的水利工程,是一口面积巨大、可以灌溉二十多万亩田地的人工湖,现在 改叫作“安丰塘”。   端午那天,芍陂的堤坝上人山人海,站满了成千上万的百姓,大家兴高采烈地 从三山五河、四乡八镇聚集到一起,等待着这多年未能进行的龙舟竞赛活动的开始。   淮南王英布一方面是为了体现“与民同乐”,另一方面也是童心未泯(大家不 要忘了,此人打小时就是哪儿热闹往哪儿钻。当年的八斤为了围观斗鸡,曾让二驴 子将他的那坛酒调了包)。他在听说了划龙舟的事后,便只带了三五个随从,微服 来到芍陂,混在了看热闹的人群中。芍陂距六县县城有百里之遥,加之英布这么多 年来大都在天下各地南征北战,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除英家洼里的少数人而外,很少 有人认识他。   龙舟竞赛活动以县城和大的集镇为参赛单位,一共聚集了几十条形状怪异的船。 每条船上坐满了赤了上身、露出一身肌肉疙瘩的汉子。只待一声令下,他们就会在 鼓手的指挥下,奋勇向前,去争夺这场竞赛的桂冠。显而易见,这是一场颇有“看 点”的竞赛。从这个角度来说,淮南王今天也是不虚此行的。   竞赛开始了。几十只龙舟挥桨竞发,像几十枝响箭,直冲终点。今年的龙舟赛 事可谓高潮迭起,险象环生,扣人心弦。竞赛的最后结果与人们起初预想的情况大 相径庭,完全出乎众人的意料。这一点让包括淮南王在内的广大观众们觉得大为过 瘾。   赛事结束后,淮南王与随从们来到拴马的小树林中,正打算牵上马打道回府, 忽然,英布发现在他的那匹枣红马的马鞍上,有人系了一块白绢。英布解下白绢, 只见上面写了几行小字:   发展农桑   鼓励耕织   轻徭薄赋   与民休息   无为而治   天下在握   这几句话的韵脚,按六安方言,属于仄声韵,读起来是朗朗上口的。英布将这 几句话反反复复看了几遍,顿时如醍醐贯顶,恍然大悟,不觉心中大喜。正所谓踏 遍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一阵兴奋过后,英布心里犯起了嘀咕:写这个东西的人会是谁呢?自己在这一 带应该是没什么熟人的,况且今天又是微服在身。这个人又是如何认得出来的呢? 看来,自己的一切行动都已在人家的掌控之中。幸亏此人是友,若他是刺客的话, 自己在明处,而人家是在暗处,那可真是凶多吉少呀!   他朝堤坝上望去,看热闹的人群已渐渐退去。英布想,在这成千上万的百姓中, 至少有一个人是认得自己了解自己的。   回府后,英布又对着这块白绢思索了半天。 mpanel(1);   思路决定出路。淮南王有了这个治国的总纲,便让手下人按这几条基本原则制 定了一些实施细则,提交高层会议讨论修改后,颁发下去让各县参照实行。  --------   虹桥书吧

Search


Share